您现在的位置:黑棘皮病治疗专科医院 >> 黑棘皮病医院 >> 诊断学听课笔记,比书上的还要全一

诊断学听课笔记,比书上的还要全一

 

第一章血液系统疾病

检测项目

红细胞: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白细胞: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

血小板: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体积分布浓度(PDW)

第一节血液细胞数量检测

一、红细胞数量

1.正常值(参考书上)

2.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RBC、HGB、HCT低于参考区间下限。

(1)生理性:婴幼儿(生成相对不足)、妊娠中后期(血容量↑)、老年(骨髓造血组织↓)

(2)病理性:贫血程度根据HGB划分为四级:轻度(男:g/l,女g/l)、中度(90)、重度(60)、极重度(30)

贫血病因(P48)

1.红细胞生成减少

(1)骨髓干细胞损伤或异常:再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骨髓被异常组织侵害: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多发骨髓瘤

(3)造血物质缺乏或失利用:巨幼(叶酸或VB12↓)缺铁、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增多

(1)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G-6-PD缺陷症、球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获得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2)外在因素:自发免疫性溶贫、微血管病性溶贫、脾亢、理化生物因素

3.红细胞丢失过多:急性失血(RBC、HGB基本正常),慢性失血(缺铁性)

一般情况下RBC与HGB平行

缺铁性(IDA):RBC↓、HGB↓↓、HCT↓↓(血红蛋白合成↓)

巨幼性(MA)RBC↓↓、HGB↓、HCT↓(红细胞体积大、HGB高)

慢性失血性RBC↓、HGB↓↓

再障(AA)RBC↓、HGB↓、HCT↓(骨髓造血功能低)

红细胞增多

(1)相对性↑:血浆容量↓eg:脱水(呕吐、腹泻、烧伤)、多尿(糖尿病、尿崩症)肾上腺皮质功能↓

(2)绝对性↑:男性6.0×/L,女性5.5×/L

生理性:胎儿、新生儿(无自主呼吸、相对缺氧)、高原地居民、剧烈运动

病理性:红细胞增多症(RBC、HGB、HCT持续性高于参考区间上限)

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继发性↑:EPO真性↑某些肿瘤或肾疾患、肾癌、肝癌、多囊肾

EPO代偿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先心病更多学习资料+

贫血形态学分类MCVMCHMCHC

大细胞性↑↑N巨幼、恶性贫血

正细胞性NNN急性失血、多数溶血、再障、骨髓病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N慢性感染、肝病、恶性肿瘤、尿毒症、风湿致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缺铁、铁粒幼、珠蛋白障碍、慢性失血性贫血

白细胞计数

(1)大小和形态

最大:单核细胞12-20um;最小:淋巴细胞6-9um;中性粒细胞:10-13um

(2)功能

消灭病原体,免疫反应,过敏反应

(3)生成与破坏

①生成粒细胞→骨髓多能干细胞→粒单核祖细胞(CSF刺激)

↙↘

(高浓度CSF)原始粒细胞原单核细胞(低浓度CSF)

↓↓

粒细胞幼单核

体内分布骨髓:血液:组织=15~20:1:20

单核巨噬系统

②破坏

排出体外(唾液消化液)

(4)寿命

粒细胞;10-14天;B细胞:4-5天;T细胞:天以上甚至1年;单核:14天左右

(5)生理恒定

①粒细胞生成过多→白血病

②生成少破坏多→白细胞减少症(WBC/mm3)和粒细胞缺乏症(绝对值/mm3)

2.正常参考值(记住成人)

成人:(4~10)×/L(~00/mm3)

新生儿:(15~20)×/L6个月~2岁:11×/L

3.临床意义

(1)生理变异

①新生儿~2岁以内幼儿可大于正常

②同一人一天内,下午比早晨高(注意复查时间应相同)

③剧烈运动、饭后、高热严寒(边缘池→循环池)WBC↑

④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WBC↑

(2)病理变化类似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分类计数(LDC)

1.检查方法

(1)普通显微镜捡法

1)血涂片制备、2)染色、3)镜检:油镜下计数个白细胞、分类

(2)血液分析仪

1)三项分析法(体积分析,不准确,过筛作用)

小细胞:35-90fl,主要是淋巴细胞

中间细胞:91-fl,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单核细胞(溶血剂溶解RBC,单核细胞质多疏松易皱缩)

大细胞:-fl,中性粒细胞

(3)五项分析法激光型高档

2.参考值

(1)普通显微镜捡法(百分比记熟)P12

(2)血液分析仪(不要求背)

3.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

生理性↑:

新生儿、剧烈运动、高温严寒、妊娠

病理性↑:

1)急性感染和炎症:化脓性球菌、杆菌,乙脑病毒急性期、狂犬病毒、立克次体;与感染程度不成正比,极严重可减少。

2)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3)急性溶血:组织缺氧,刺激RBC↑、WBC↑,见于蚕豆病、输血错误。

4)急性失血外伤,内出血,宫外孕、脾破裂(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1-2h内中性粒可↑,为诊断早期指标,补液后下降,早期Hb、RBC变化不大)

5)急性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

6)恶性肿瘤:产生促粒细胞因子

7)骨髓增殖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总数4×/L

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1.5×/L

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0.5×/L

病因:

1)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系统性红斑狼疮

2)血液系统疾病:非白血性白血病

3)物理、化学及药物因素:氯霉素、核素、抗甲状腺、糖尿病、肿瘤药物

4)感染性疾病:绝大部分病毒感染,伤寒杆菌→伤寒,产生内毒素,使循环池→边缘池

5)单核-巨噬系统亢进:脾功能亢进(最常见)

6)其它:肝硬化,过敏性休克、

简记:狼血理化感康(亢)(主页君自己编的口诀,仅供参考)

(2)嗜酸性粒细胞(E)

增多:

1)过敏性疾病:消化道、呼吸道、皮肤

2)寄生虫病:多者80%,类嗜酸性白血病

3)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

4)血液病:嗜酸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5)某些恶性肿瘤:坏死时

6)某些传染病:猩红热(乙链→抗原抗体复合物)

简记:过寄皮血瘤传

减少:少见(如急性感染、伤寒、副伤寒)

(3)淋巴细胞

增多:LYM5×/L

1)病毒感染:麻疹、传单(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

2)某些细菌感染:百日咳、结核

3)淋巴组织肿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

4)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5)器官排斥

简记:毒菌瘤传斥

三、血小板参数

(一)血小板计数(PLT、BPC)

1.检查方法:(1)计算盘法(2)血液分析仪

2.参考值:(~)×/L(10~30万/mm3)

3.临床意义

(1)生理:

正常人:6~10%波动;儿童:低;女性:月经前↓;妊娠中晚期↑,分娩1-2天↓

(2)病理:

1)血小板减少:PLT×/L为血小板减少症,PLT50×/L时,皮肤、黏膜轻度出血,PLT20×/L时,可有严重出血。原因:

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急性白血病、放射性损伤、巨幼细胞性贫血

②血小板破环过多:ITP、脾亢、过敏性损伤

③血小板消耗过多:DIC、TTP

④血小板分布异常:输入大量血浆、脾肿大

2)血小板增多:PLT×/L

①原发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见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早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骨髓纤维化

②继发性:反应性↑,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急性大出血、脓毒血症、恶性肿瘤早期

(2)平均血小板体积(MPV)7-11fl

临床意义

MPV↑:ITP,巨血小板增多症;

MPV↓:再障、急性白血病

鉴别血小板破坏增多→PLT↓MPV↑

血小板生成减少→PLT↓MPV↓

注意:MPV随血小板数量减少持续下降是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造血功能恢复时MPV↑

(3)血小板比容(PCT),PCT=MPV×PLT

血小板增多症、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早期→PCT↑

(4)血小板体积分布密度(PDW)15%~17%增大有意义,血小板体积越是不均一,PDW越大。

PDW↑: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DS、ITP

四、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一)定义: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二)检查方法:手工显微镜下计数、活体染色

(三)形态学

(四)参考值:0.5%-1.5%绝对值(24-84)×/L

(五)临床意义

1、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2、贫血的鉴别诊断

⑴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Ret明显增高

⑵再障Ret明显降低,低于15×/L作为诊断再障的指标之一

鉴别溶血与再障贫血

3、可作为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判断疗效的指标。

给予足够的铁剂或维生素B12及叶酸治疗,用药一周后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在2-4周后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

第二节血液细胞形态检验

一、红细胞形态

㈠大小异常(正常直径6-9μm、平均7.5μm)

1.小红细胞直径<6μm增多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铁幼粒、地中海贫血

2.大红细胞直径>10μm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3.巨红细胞直径>15μm增多见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红血病

4.超巨红细胞直径>20μm红血病、红白血病、恶性贫血

5.红细胞大小不均以巨幼细胞性贫血最明显

㈡形态异常

1、球形红细胞20%可诊断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2、椭圆形红细胞25%可诊断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巨幼

3、靶形红细胞:增多见于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可达20%以上,缺铁

4、泪滴形红细胞:骨髓纤维化时增多,也可见于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

5、口型红细胞:10%增多见于遗传性口型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溶血性贫血、肝病患者

6、镰形红细胞:见于HbS、HbC病

7、棘形红细胞:增多见于β脂蛋白缺乏症,也可见于尿毒症、肝昏迷

8、红细胞形态不整:常见于DIC

㈢染色反应的异常

1、低色素性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常见于缺铁性、地中海、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病

2、高色素性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含量↑,常见于球形细胞增多症、巨幼细胞性贫血。

3、嗜多色性红细胞: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红细胞增生活跃。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4、嗜碱性红细胞:增多反映红系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

㈣结构异常(主页按貌似都有溶血性贫血)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胞浆内见到散在的大小不均数量不等的深蓝色点状颗粒,称嗜碱性点彩,该红细胞称点彩红细胞。见于铅中毒、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

2、豪焦小体:又称H-J小体,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脾切除后、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卡博环:常与H-J小体同时出现

4、有核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最常见。

㈤分布异常

1、缗钱状形成:异常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2、红细胞凝集: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二、白细胞形态

㈠正常形态

1.中性粒细胞(N)

2.嗜酸性粒细胞(E)

3.嗜碱性粒细胞(B)

4.淋巴细胞(L)

5.单核细胞(M)

㈡异常形态

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

⑴大小不均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

⑵中毒颗粒较严重的细菌性感染、炎症及大面积烧伤

⑶空泡形成脂肪变性、严重的化脓菌感染、败血症、理化损伤更多学习资料+

⑷杜勒小体嗜碱性着色,呈蓝灰色,严重细菌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烧伤

⑸核变性严重感染或某些理化损伤

2.巨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3.棒状小体(Auer小体)

形态:紫红色,细杆状物质形似棒状

意义:⑴考虑诊断急性白血病(粒细胞白血病、单核细胞白血病)

⑵排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4.异形淋巴细胞:最常见于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10%)

㈢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1.核左移(杆状核增多,出现晚幼、中幼、早幼)

常见病(中性粒细胞增多意义)

轻度左移6%

核左移程度中度左移10%

重度左移25%

判断感染预后再生性左移:WBC↑,抵抗力强,预后好(急性化脓性感染)

退化性左移:WBC↓或正常,抵抗力弱

2.核右移:5叶以上,3%

临床意义: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或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预后不良

三、血小板形态(不是重点)

1.小血小板:2μm

2.大血小板:4μm

3.巨血小板:7.5μm

第三节红细胞沉降率(ESR)

一、定义:简称血沉,是指一定条件下红细胞在血浆中沉降的速率。

二、检查方法

三、影响因素

1.血浆因素

⑴促进红细胞聚集增多血凝块: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⑵抑制:清蛋白、卵磷脂

2.红细胞因素

⑴红细胞数量:RBC多则血沉慢,反之加速

⑵红细胞形态:RBC形态异常,表面积小,血沉慢

四、参考值

男:0~15mm/h女:0~20mm/h

五、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快:儿童、女性月经、老年、生理性贫血

2.病理性增快:

⑴各种炎症

⑵组织损伤与坏死

⑶恶性肿瘤

⑷高球蛋白血症

⑸贫血

⑹高胆固醇血症

前三条可以比照粒细胞增多的意义记,后三条简记为两高一低(高球蛋白,高胆固醇,贫血)

第四节骨髓细胞学检验

一、临床应用(主要)

诊断造血系统疾病;

协助诊断某些传染病(如疟疾);

协助诊断某些代谢性疾病;

协助诊断骨髓转移癌。

(一)适应症

1.贫血原因不明2.红细胞增多症3.各种类型白血病4.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5.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原因不明肝脾、淋巴结肿大7.持续性高热8.血象可疑白血病(血常规检查不正常)9.骨髓癌、骨髓转移癌10.血液寄生虫病

(二)禁忌症

血友病或其它严重的出血性疾病

二、血细胞生成、发育及形态特点

1.干细胞、祖细胞镜下分不出来

2.血细胞发育系统

造血系统:红系、粒系、巨核系;非造血系统:单核系、淋巴系、浆细胞系

阶段:原始、幼稚、成熟

3,形态(彩图1-9):

核:大→小、圆→不规则、核仁(白)无→有

细胞质:少→多、深→浅、颗粒有→无

红系始终无颗粒、粒系非特异→特异

三、检查步骤

(一)取材、涂片、染色

1.取材骨髓穿刺术

(1)取材部位:成人一般取髂后、髂前上棘,其次为胸骨、棘突或局部病灶部位。2岁以下可胫骨穿刺。

(2)抽吸量:不超过0.2ml

2.涂片

3~5张骨髓涂片,2张血涂片

3.染色

(二)低倍镜(10×)观察

1.判断标本是否满意

2.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3.计数巨核细胞总数:正常7~35只(1.5×3mm),以产血小板型(20%-70%)最多

(三)油镜

1.有核细胞分类

2.计算粒、红比值(M:E):正常2~4:1

临床意义:

1)比值正常①正常骨髓象②粒系及红系细胞平行减少③病变未累及到粒、红二系

2)比值增高①粒系细胞增多②红系细胞明显减少

3)比值减低①幼红细胞增多②粒系细胞明显减少

3.形态

4.有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四)血涂片

1.低倍镜2.油镜下白细胞分类3.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4.有无幼红细胞

(五)填写报告单及提出诊断意见

1.形态

(1)取材、涂片、染色(可不写)(2)增生程度(3)粒系(4)红系(5)粒:红比值(6)淋巴、单核、浆细胞(7)网织细胞、内皮、组织细胞(8)巨核细胞数目、分类;血小板多少(9)有无特殊成团细胞(10)有无血液寄生虫(11)血涂片情况(字体加深的为必写内容,有问题详细写,没问题简单写)

2.诊断

(1)肯定性诊断(2)支持临床诊断(3)排除性诊断(4)描述性诊断:增生性、感染性、抑制性、刺激性、大致正常骨髓象(5)骨髓象难以提示明确诊断

(六)正常骨髓象参考区间P26

1.正常骨髓增生程度为增生活跃

2.粒系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中幼粒以后占的多

3.幼红细胞约占20%,以中晚幼为主

4.粒红比值约为2-4:1,平均3:1

5.淋巴细胞约占20%,小儿可达40%,均为成熟淋巴细胞

6.单核细胞4%,浆细胞2%

7.巨核细胞7-35个,以产血小板型为主

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

骨髓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之比约为常见原因

极度活跃1:1急慢性白血病

明显活跃10:1白血病、增生性贫血(缺铁、溶血、巨幼、失血)

活跃20:1正常骨髓、某些贫血等

减低50:1某些增生不良性疾病(慢性再障、粒细胞减少或缺乏)

极度减低:!急性再障

第五节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POX)

POX主要存在于粒系和单核系细胞中。

临床意义:鉴别粒系和单核系白血病与淋巴细胞白血病

二、苏丹黑B染色(SB)

使细胞质中脂类物质显色呈棕黑或深黑

临床意义与POX相同,且原始粒呈阳性更敏感

三、酯酶染色

1.NAS-DCE主要存在于粒系,又称特异性酯酶(SE),粒细胞酯酶

2.α-NAE又称非特异性酯酶(NSE)

临床意义

急单:原幼核细胞强阳性,可被NF抑制

急粒:原早幼粒细胞阴性或弱阳性,不被NF抑制

急淋:阴性

鉴别急单、急淋白血病

3.α-NBE主要存在于单核细胞中,又称单核细胞酯酶,对单核系细胞特异性较α-NAE强

急粒急单急淋意义

POX++++-急粒与急淋鉴别

SB++++-同上,更敏感

SE+++--粒细胞标志酶

α-NAE-/++++-鉴别急单、急粒

NF不抑制NF抑制

α-NBE-+++-单核细胞酯酶

四、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主要存在于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当细菌感染时,其酶活性增强。

临床意义

1.感染性疾病:细菌↑,病毒↓

2.血液病:再障、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中性红细胞增多症↑

五、糖原染色

1.原理

2.结果:胞质中红色物质

粒系:原粒、早幼粒阴性;单核:弱阳;淋巴:多为阴性;幼红:阴性;巨核:阳性

3.临床意义

(1)急性白血病

急粒:弱阳或阴性,弥漫淡红色

急单:阳性,弥漫淡红色或细颗粒

急淋:阳性,细胞颗粒或块状

(2)慢淋与淋巴细胞良性增多鉴别

前者:PAS多阳性,颗粒粗大,数量多

后者:PAS多阴性或微弱阳性

(3)幼红细胞增生性疾病鉴别

红血病、红白血病强阳性、其他贫血仅个别幼红细胞阳性

(4)戈谢病强阳性,尼曼-匹克病阴性

六、铁染色

1.原理:细胞内外铁与亚铁氰化钾发生蓝色反应

2.结果

3.参考值

4.临床意义

(1)缺铁与非缺铁性贫血鉴别

前者内外铁均减少

铁染色是诊断缺铁性贫血和指导铁剂治疗的一项可靠指标

铁染色为反映储存铁的“金标准“

(2)诊断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环形铁粒幼细胞15%

第十一节

一、贫血

根据骨髓象特点,将贫血分为

⑴增生性贫血(骨髓中幼红细胞30%)缺铁、溶血性、失血性、巨幼

⑵增生不良性贫血(红系增生减低)再障

㈠缺铁性贫血

1.血象

①RBC↓HGB↓↓MCV、MCH、MCHC↓,RDW15%

②WBC分类一般正常

③PLT多正常

④Ret常轻度增高

2.骨髓象

①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②红系幼质老核

③成熟RBC大小不等,以小红细胞为主,中心浅染

④粒系大致正常

⑤粒/红比值减低

⑥巨核细胞、血小板一般正常

3.骨髓铁染色

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阳性率15%

4.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铁蛋白饱和度↓

㈡巨幼细胞性贫血

1.血象

①RBC↓↓,HGB↓,MCV、MCH↑,RDW15%

②WBC多正常,有核分叶过多现象,严重者减少

③血小板可减少,甚至有巨大血小板

④Ret正常或轻度增高

2.骨髓象

①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②红系40%老质幼核

③成熟RBC大小不等,以大红细胞多见,浓染,可见染色质

④粒系相对减低,并可见巨型变

⑤粒:红比值明显减低

⑥部分巨核细胞可发生巨型变

3.叶酸、维生素B12

叶酸缺乏:血清叶酸、红细胞叶酸↓

维生素B12缺乏:血清叶酸↑

㈢再生障碍性贫血

1.急性再障

⑴血象

①RBC、HGB↓↓,为正细胞红色素性贫血

②WBC↓↓、中性粒↓↓,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③PLT20×/L

④Ret15×/L?

⑵骨髓象

①骨髓增生多为重度减低

②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

③粒红比值正常(平行)

④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可达80%或更多

⑤浆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脂肪细胞成堆出现——非造血细胞团

⑥巨核细胞↓血小板↓

2.慢性再障

㈣溶血性贫血(不是重点)

血象

骨髓象:幼红细胞↑40%,没有巨红细胞表现

二、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

㈠分类

1.髓系肿瘤(6类)

2.淋巴组织肿瘤(5类)

㈡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诊断策略

1.髓系肿瘤

⑴形态学:①血象②骨髓象③骨髓活检

⑵细胞化学染色⑶免疫表型分析⑷细胞学及分子遗传学检验

2.淋巴系肿瘤

⑴形态学:①血象②骨髓象③淋巴结或骨髓活检

⑵细胞化学染色⑶免疫表型分析⑷细胞学及分子遗传学检验

三、常见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1.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

⑴血象:

①RBC与Hb早期可正常,晚期减少,可见有核红细胞,嗜多色性及点彩红细胞。

②WBC↑↑,以中幼粒以下细胞为主,原粒和早粒10%,嗜碱细胞10%-20%,嗜酸细胞增多

③PLT早期↑,有时可达0×/L,晚期可减少

⑴骨髓象

①增生极度活跃②粒系增生明显,以中幼粒以下为主

③幼红细胞百分率↓,成熟红细胞大致正常

④粒红比值10-50:1⑤巨核细胞、血小板早期增多,晚期减少

⑶细胞化学染色:NAP活性减低

⑷染色体与基因检测

出现Ph染色体,融合基因ABL/BCR

2.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⑴定义:AML是由于外周血、骨髓或其他组织中的髓系原始细胞克隆性增生所致的髓系细胞肿瘤。

⑵诊断标准:①原始细胞20%②原始细胞20%,伴有染色体异常

3.前体淋巴肿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⑴B原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⑵T原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诊断标准:原始淋巴细胞25%

4.成熟淋巴细胞肿瘤

⑴B-慢淋

血象:RBC和HGB早期多为正常,晚期可见减低;WBC增高;晚期可见血小板减少

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淋巴系显著增生,以成熟的白血病性淋巴细胞为主;细胞形态特点同外周血;粒系、红系、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

细胞化学染色:PAS染色淋巴细胞阳性率及积分值常显著增高,并呈现粗大颗粒状阳性反应。

⑵毛细胞白血病

⑶浆细胞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









































治白癜风贵阳哪家医院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保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nzi.com/wazz/576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