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怎能不懂阴阳学说学中医,怎能不懂阴阳学说很多人觉得阴阳学说玄之又玄,且给人一种神秘莫测、奥妙无穷的感觉。作为中医的核心内容,阴阳学说不知是多少中医学者心中一直纠结不清的谜团。阴阳学说到底是怎样的,该如何理解呢?且看今天的文章,为您细细解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
对立是指处于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阴阳对立是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如天与地、上与下、内与外、动与静、升与降、出与入、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虚与实、散与聚等。万事万物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阴阳的对立统一是“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的实质。
对立是阴阳二者之间相反的一面,统一则是二者之间相成的一面。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相反也就没有相成。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只有维持这种关系,事物才能正常发展变化,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否则,事物的发展变化就会遭到破坏,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例如,在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气候的变化,夏季本来是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火热的阳气;而冬季本来是阴寒盛,但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复,用以制约严寒的阴。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这是自然界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结果。
在人体,生命现象的主要矛盾是生命发展的动力,贯穿于生命过程的始终。用阴阳来表述这种矛盾,就生命物质的结构和功能而言,则生命物质为阴(精),生命机能为阳(气)。其运动转化过程则是阳化气,阴成形。生命就是生命形体的气化运动。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阴精与阳气、化气与成形的矛盾运动,即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在对立斗争中取得了统一,维持着动态平衡状态,即所谓“阴平阳秘”,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有斗争就要有胜负,如果阴阳的对立斗争激化,动态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胜负、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总之,阴阳的对立是用阴阳说明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
2阴阳互根
互根指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互根,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天与地、上与下、动与静、寒与热、虚与实、散与聚等,不仅互相排斥,而且互为存在的条件。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阳蕴含于阴之中,阴蕴含于阳之中。阴阳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对立又统一。故曰:“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景岳全书·阴阳篇》)。“阴阳互根……阴以吸阳……阳以煦阴……阳盛之处而一阴已生,阴盛之处而一阳已化”(《素灵微蕴》)。阴阳互根深刻地揭示了阴阳两个方面的不可分离性。中医学用阴阳互根的观点,阐述人体脏与腑、气与血、功能与物质等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
1阴阳互根是确定事物属性的依据
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不仅要注意其差异性,而且还要注意其统一性,即相互关联性,从差异中寻找统一。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能运用阴阳来分析说明。如上属阳,下属阴,没有上之属阳,也就无所谓下之属阴;没有下之属阴,也就无所谓上之属阳。昼属阳,夜属阴,没有昼之属阳,就无所谓夜之属阴;没有夜之属阴,也就没有昼之属阳。热属阳,寒属阴,没有热之属阳,也就无所谓寒之属阴;没有寒之属阴,也就无所谓热之属阳。所以说,阳依赖于阴,阴依赖于阳,每一方都以其对立的另一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如果事物不具有相互依存的关联性,并不是统一体的对立双方,就无法分析其阴阳属性,也就不能用阴阳来说明了。
2阴阳互根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因为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与阳相互依赖,缺少任何一方,则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所以事物的发展变化,阴阳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物质与功能之间、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均存在着阴阳互根的关系。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功能是生命的主要标志。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则是物质的反映。脏腑功能活动健全,就会不断地促进营养物质的化生,而营养物质的充足,才能保证脏腑活动功能的平衡。
在自然界中,四季气候的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至,四季寒暑的更替,就是阴阳消长的过程。从冬至春及夏,寒气渐减,温热日增,气候则由寒逐渐变温变热,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热气渐消,寒气日增,气候则由热逐渐变凉变寒,则是阳消阴长的过程。这种正常的阴阳消长,反映了四季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
就人体生理活动而言,各种功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化生,又必然消耗一定的能量(阳)。运动变化是中医学对自然和人体生命活动认识的根本出发点,这是中医学的宇宙恒动观。这种运动变化,包含着量变和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学说把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概括为“阴平阳秘”“阴阳匀平”,即人体中阴阳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基本上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也就是阴阳双方在量的变化上没有超出一定的限度,没有突破阴阳协调的界限,所以人体脏腑活动功能正常。只有物质和功能协调平衡,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所有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都是如此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果双方失去了互为存在的条件,有阳无阴谓之“孤阳”,有阴无阳谓之“孤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切生物也就不能存在,不能生化和滋长。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如果正常的阴阳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乃至危及生命。在病理情况下,人体内的阳气和阴液,一方的不足可以引起另一方的亏损,阳损可以耗阴,阴损可以耗阳。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由于“无阳则阴无以化”,故可进一步损伤体内的阴液而导致阴虚,称作“阳损及阴”。反之,阴虚至一定程度,由于“无阴则阳无以生”,故又可损伤体内的阳气而导致阳虚,故称作“阴损及阳”。如失血患者,由于血(阴)的大量损失,气随血脱,往往会出现形寒肢冷的阳虚之候,这可称之为阴损及阳的气血两虚证。如果人体内阳气与阴液、物质与功能等阴阳互根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以至一方已趋于消失,而使其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呈现孤阳或孤阴状态,这种阴阳的相离,意味着阴阳矛盾的消失,那么生命也就即将结束了。
3阴阳互根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代表着相互关联的事物双方或一个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因而阴和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也是以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为根的关系为基础。因为阴阳对立的双方没有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不可能各自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3阴阳消长
消长,增减、盛衰之谓。阴阳消长,是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变化。阴阳对立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此盛彼衰、此增彼减、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之中。其消长规律为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动态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平衡,人体才保持正常的运动规律。平衡是维持生命的手段,达到常阈(生理限度)才是健康的特征。阴阳双方在一定范围内的消长,体现了人体动态平衡的生理活动过程。如果这种消长关系超过了生理限度,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或偏衰,于是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失调,疾病就由此而生。在疾病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阴阳消长的过程。一方太过,必然导致另一方不及;反之,一方不及,也必然导致另一方太过。阴阳偏盛,是属于阴阳消长中某一方“长”得太过的病变;而阴阳偏衰,是属于阴阳某一方面“消”得太过的病变。阴阳偏盛偏衰就是阴阳异常消长病变规律的高度概括。一般说来,阴阳消长有常有变,正常的阴阳消长是言其常,异常的阴阳消长是言其变。总之,自然界和人体所有复杂的发展变化,都包含着阴阳消长的过程,是阴阳双方对立斗争、依存互根的必然结果。
4阴阳转化
转化即转换、变化,指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的对立统一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事物的发展变化,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互变过程。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那么阴阳转化便是一个质变过程。
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在阴阳消长过程中,事物由“化”至“极”,即发展到一定程度,超越了阴阳正常消长的阈值,事物必然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种条件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故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之理,极则生变。
但阴阳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不具备一定的条件,二者就不能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的消长(量变)和转化(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的必然结果。
以季节气候变化为例,一年四季,春至冬去,夏往秋来。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春夏秋冬四季轮转不已,就具体体现了阴阳的互相转化。当寒冷的冬季结束转而进入温暖的春季,便是阴转化为阳;当炎热的夏季结束转而进入凉爽的秋季,则是由阳转化为阴。
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与功能之间的新陈代谢过程,如营养物质(阴)不断地转化为功能活动(阳),功能活动(阳)又不断地转化为营养物质(阴)就是阴阳转化的表现。实际上,物质与功能之间的代谢过程,是阴阳消长和转化的统一,即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转化常常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互相转化等。如邪热壅肺的患者,表现为高热、面红、烦躁、脉数有力,这是机体反应功能旺盛的表现,称之为阳证、热证、实证;当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面赤、烦躁、脉数有力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阴寒危象。这是机体反应能力衰竭的表现,称之为阴证、寒证、虚证。这种病证的变化属于由阳转阴。明确这些转化,不仅有助于认识病证演变的规律,而且对于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5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长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阴阳二气的运动,也就不会发生阴阳交感。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则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的一个阶段,是阴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宇宙中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的成分。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阴阳二气升降运动而引起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阴阳互藏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也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总之,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交感、互藏、消长、转化,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表达了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之间的这些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的。阴阳的对立互根是阴阳最普遍的规律,说明了事物之间既相反又相成的关系。事物之间的阴阳两个方面通过对立制约而取得了平衡协调,通过互根而相互促进,不可分离。阴阳交感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万物就在阴阳交感过程中产生。阴阳的互藏则是阴阳交感的动力根源,同时也是阴阳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阴阳的消长和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消长是在阴阳对立制约、互根基础上表现出的量变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是阴阳消长的结果。阴阳的动态平衡由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及其消长转化来维系,而阴阳自和表达了其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这一动态协调平衡的能力与趋势。
*经络不通的人体信号,是时候该疏通了!
中医以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现代人时常会身上疼痛、麻胀等,这可能意味着您的经络已经堵塞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经络不通有哪些信号,您该如何疏通堵塞的经络。经络不通的表现形式经络不通,人体会发出某些信号,人体如果经络僵硬劳损堵塞,严重影响了气血的运行和营养的输布。《黄帝内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百病源于经络堵”!民间也有两句:“经络不通,走路中风”,“经络不通,不通就痛”。经络不通会有哪些表现形式呢?1、冷除了头凉之外,身体其余某些部位发凉,比如最常见的是四肢发凉,经常是经络不通的信号。由于人的体温是由气血输送来决定的,气血旺盛,体温才会正常。哪个地方发冷,哪个地方可能经络不通,气血难以达到。此外,还有体温、出汗不对称出现,如某些半身不遂的人,经络不通,健康部位和不健康部位会出现一侧体温正常一侧凉的情形。经络不通对皮表的影响,除了冷热感觉外,还可以表示为皮肤毛孔粗大,毛囊淤堵等问题。血气不至,毛孔内垃圾排不出来,把毛孔塞住了,毛囊自然长不好。2、热其主要表现是身体某些地方低热、干燥,或者部分异样出汗,这也是体内经络不通,热气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发散出去的缘故。除了外邪引起的红、肿、热、痛与发烧所在的经络不通有关,个别低热可能来自相连的经络。气血在体内运行周而复始,如果此路不通,它就会从邻近的经络那里寻找冲破口,首先易影响的就是存在表里关系或者子母关联的经络,使该经络发热。比如头部低热不一定全是膀胱经的问题,而可能是与它相表里的肾经气血不足或者不畅造成的。3、疼和痛疼和痛是两个概念,两者都和经络不通有关,但水平上有些差别。比如咱们被扎了一下,立即产生的感觉叫做“疼”;假如接着按压一下受伤的处所,这时候发生的感觉才叫做“痛”。总的来说,“疼”是经络不通的初发期,地位在“经”。“痛”则是经络不通的进一步加重,扩散到“络”。“初病在经”,“久病久痛在络”就是这个情理。其中,穴位是“点”,经是“线”,络则是“面”。碰到疼痛类的问题,可以采用点面联合的办法来疏浚经络。面积小的可以用阿是穴,也就是哪里痛就按摩哪里。面积稍大一些可以刮痧,这样经络缓缓就通了。4、麻和木经络不通引起的痛进一步发展就是麻或木。比如我们盘腿坐得太久,下肢气血不通,就会疼痛;接着,经络被堵,气血彻底不通,双腿就会麻木。只有转变坐姿,气血通畅才干恢复知觉。麻和木的症状常常一起涌现。但在中医里,它们的病因不同。“麻为气虚,木为血虚”。如果麻得重,说明气不足;木得重则说明血虚。肢体呈现麻痹时,须要引起器重,尤其对高血压病患者来说,必定要留神及时畅通经络,这样能下降中风的产生概率。5、酸酸说明经络气血供给减慢,不能满足身体需要。人在剧烈运动以后,比如短跑竞赛,事后机体会发酸或者无力,这是因为短跑需要更多的气血供应,超过了正常机体气血供应的限度,导致气血供不上来而发酸。畸形状况下,耗费跟弥补是一个均衡。所以养生运动素来不是激烈运动,而是气血供求平衡的运动,比方太极拳、导引术等。西方医学也十分推崇有氧运动,好比慢跑,柔韧性活动等。如果机体某个部位无端发酸,或者稍微运动也发酸,则说明该部位经络不畅通,气血供应减慢。这个时候,拍打、按摩所在的经络,就可能发现潜在的痛、肿、胀等经络不通的症状。6、肿和胀经络不通可以是有形的,这就是肿,常由血瘀引起。要消肿,就得活血化瘀,可以用刮痧法或者拔罐法来调节。很多人刮出来,拔出来的紫色或者玄色“痧”,实际上就是经络里的瘀血。同时还可以配合穴位按摩,比如膝盖内侧的血海穴。(简便取穴法,屈膝。以左掌心按于右膝髌骨上缘。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仿此)。血海穴的“血”指的是脾血,“海”指脾经所生之血在此凑集,血海意指气血能量博大如海。血海穴位于脾经,脾主统血,具备把持血液不乱行、不淤积的功效,时常按揉可以增进气血流通,对打消淤肿有帮助治疗作用。如果按摩的时候有疼痛感,更要注意常常按摩。经络不通也可以是无形的,这就是胀,由气滞引起。胀通常是气在经络运行不畅时构成的“涡气”,身体某部位发胀。首先可以对该部位经络上循经推拿,找到疼痛点再进行按摩。其次还可以在三焦经查找有关痛点,《难经》言,“三焦主气”,但凡“气病”,都可以通过三焦经来治疗。例如掐中渚穴可以医治小腿抽筋。支沟穴可以治疗胁痛。三焦气不顺主要集中在颈部与上臂之间,患者无事时可以把手当作耙子,从颈部、肩部往手臂后方细细地耙下来,直到无名指,而后哪里痛就重点挠片刻,这样就能理顺三焦之气了。经络不通是怎么造成的?主要有以下三个起因造成的:一是,胡吃海塞大量的垃圾食品。很多友人一提垃圾食品,只晓得洋快餐,其实垃圾食品普遍常见。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十大类食品为垃圾食品,因为垃圾食品里含有大量的增加剂,进入人体后,与日俱增,就会造成许多体内垃圾而无法排出体外,这些东西最轻易拥塞人体的经络。二是,长期处在空调的环境中。人是热血动物,天热了就要出汗,而出汗自身就是一个排毒的进程。你大量应用空调,不让身材排毒,长此以往,体内的垃圾原来能够正常的排出的,也被克制了,这些垃圾就会梗塞人体的经络。三是,长期一种姿态工作。比如长期使用电脑,造成人体内的气血无法流畅,部分肌肉或者组织长期得不到气血的滋润,这局部的经络也就不会通畅。上述三点,基本上是现代社会的生活方法造成的。所以被称之为现代病。打通经络有哪些方式?一是要运动。因为“动形以达郁”,“动则不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动,气血才能周流全身。二是常练气功。气功锤炼有素者,常可领会到真气的循经络运行,就是通过内景觉得本身经络的存在。气功中的“周天运行法”,“升降开阖法”就是能使经络之气正常地循经络运行的主要功法。三是要常吃一些可能理气活血的药物和食品。如陈皮、木香、砂仁、四磨汤、越鞠丸、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油菜、黑大豆、慈姑等。四是要心境愉快。因为“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不论发生了什么不高兴的事件,也要想得开。
五是定期艾灸,艾灸具有补充气血和疏通经络的功效。
最后,要顺应自然周期变化。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这就是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十二经络是按照以下顺序连接的,有歌诀帮助记忆: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午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酉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了解人体经络一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中医教你如何快速找到穴位
先搞懂中医所说的“寸”
想要正确的找到穴位,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医所谓的“一寸、2寸、3寸”指的是什么。
中医所说的寸,是按照被按摩者本人的手指宽度来作为标准测量的,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手指来测量,当然,中医师对穴位的位置把握的比较准确,他们可以很快的找到正确位置,不需要用手指来测量。
中医1寸是多长
1寸,是我们的拇指同身寸,也就是自己拇指第一关节的宽度。1寸,是我们的中指同身寸,也就是自己中指弯曲的时候,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我们中指中间指节的长度。
中医2寸是多长
将我们的无名指、中指和食指并拢起来,然后以我们的中指第一节横纹的地方为标准,三指的宽度为2寸。
中医3寸是多长
将我们的小指、无名指、中指和食指一起并拢,以我们中指的中节横纹为标准,四指的宽度极为3寸。
利用按压的感觉来找穴位
判断我们是否找到正确的穴位位置,按压一下就知道了。穴位找对了,虽然按压的时候有一点疼痛,但是按压后会很舒服,如果穴位找错了,按压的时候则会疼痛难忍。
利用特殊姿势定位置
有些穴位需要我们采取特殊的姿势来定位置,比如找曲泉穴的时候要屈膝,位于屈膝时膝内侧的横纹端;取曲池穴时需要我们屈肘,位于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后5分处。
通过体表的标准找穴位
我们人体有很多标志,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体表标志来找穴位。
1、以头部为例,头部有五官、发际和眉毛,寻找印堂穴可以根据眉毛来来找,印堂穴位于两眉的中间。
2、以上身为例,肚脐、胸部、乳头、胸骨都是标志性的地方,可以根据这些位置来找穴位,比如肚脐与剑突之间的中点是中脘穴,两乳头之间是膻中穴。
3、以背部为例,背部脊椎棘突、肋骨是标志性的地方,很多穴位是根据脊椎、腰椎来定位的,比如我们的大椎在第1胸椎和第7颈椎之间。
*按摩这三个穴位,安神定志,告别失眠!
生活节奏紧张,压力过大,经常会出现失眠的情况,睡眠质量下降是影响健康的一大杀手,同时会影响白天的学习与工作的质量,那么该如何改善失眠呢?
不少失眠者,动不动就会吃安眠药,时间长了甚至会上瘾,还会产生耐药性。
其实,中国医学的推拿、导引等方法,对失眠都有很好的效果,特别是轻度睡眠障碍,只需一些按摩小方法,就能够调节和放松机体,改善睡眠质量。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失眠的原因主要为脏腑机能紊乱,尤其是心的温阳功能与肾的滋阴功能不能协调、气血亏虚、阴阳失调等。所以,我们应该着重运用交通心肾、调节气血的手法。
按照经络归属,可以用拇指按揉以下穴位:内关,神门,三阴交。
内关穴:
位于掌心面,手腕横纹上2寸(同身寸,即每个人自身大拇指的宽度为1寸,下同),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神门穴:
位于掌心面的手腕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三阴交穴:
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可以摸到胫骨,它就在胫骨的后方。
这三个穴互相配合,每天按揉5至10分钟,就可以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所以也应该重视头部的气血供养。在休息或看电视等闲暇时间,我们可以用单手梳理头皮数次。方向是从额头的发际线开始,沿头皮到颈部的发际线终止。
这样,五个手指可以分捋头部的督脉、膀胱经、胆经,达到镇静安神,平肝潜阳的作用。
根据中医辨证的不同,还可以添加不同的按摩手法:
如果是心情烦躁引起肝郁化火型失眠,可以用手指揉擦脚掌心,即我们常说的涌泉穴。这样可以引火下行,平抑肝火。
如果是体质虚弱,属心脾两虚型,可以做摩腹手法。
具体方法是,躺在床上,用手掌心环绕神阙穴(即肚脐)做逆时针抚摸(注意一定要逆时针)。如果平时多表现面色潮红,感觉手心发热,多属阴虚火旺型,可以揉捏太溪穴。
太溪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用拇指点按可以交通心肾,安心睡眠。
动磁经络养生馆:什么是真正的中医?什么是上医?什么是医学之道?上承国术之道,下秉病患之苦,以内经等古典为师,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本,传播和践行绿色、自然、健康、治未病、天人合一的中医生活理念!并吸取现代医学的精髓,互补长短,以践行治病救人之本分。欢迎你走进我们,让我们一起真正了解中医的博大魅力!
一、分享中医医道,分享传统和经典,一起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传播中医。
二、传播中医学习课程,让更多中医爱好者能走入中医大门;
三、举办行业交流,推广中医治法。
四、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成都哪家好白癜风图片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