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我 的 父 亲
我的祖籍在甘肃,但养肓了我的是新疆兵团团牧场一队这块热土,她与我有着最挚爱的情缘,不仅因我生于此长于此,更因为它和我紧密的连系着一个我最敬爱的人,我勤劳、善良、博学的父亲大人。从我出生到现在,我在团已经生活了四十多个年头了,我亲历着这片热土从荒野之地一步步发展成繁荣、富强的兵团新城的历程,看着它在亘古荒原中由破旧的土坯棚户街区慢慢建设成高楼林立、街道宽敞、路灯明亮的新城填,连队里整齐明亮的住宅,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变成现实。每每望着满街的私家车和身着华服行走在街上的兵团群众,我就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的父亲和建设它的先辈们,我们的父辈们他们是团的先驱者、开拓者,今天的团是他们一步步,一镐镐,挥洒着汗水和血泪,用布满老茧的大手换回来的,他们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终身,是他们奠定了兵团高速发展的坚实基础。看着满街道的行人,我总是思绪奔腾着,情感的波涛涌动着,身在茫茫人群中时,我总是常在脑海中闪显着我最最尊敬的,最最慈祥的逝去已久的父亲仍然一手拿镐一手拿鞭在田间,在牧区劳作的美丽剪影。他养肓了我们姊妹四人,他品德高尚,诚实守信,在他身上我们学会了作人诚恳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作为他的儿子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他是我心中的楷模和精神偶象,他的身形在我的心中永远是那么的高大伟岸。
我的父亲是在年就来到了兵团团这个荒凉而又壮美的地方,那时他十八岁,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和那个时代的所有的年青人一样怀揣着梦想,响应党的号召,到最坚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一路唱着:我们新疆好地方这首歌踏上了西行的征程,也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儿,反正是见车就坐,在戈壁荒原上走走停停,颠簸了不知多少天才来到了北屯团这个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地方。
父亲到了团之后分配在了二营八连工作,在那个激情燃烧的火红的年代里,人们都是干劲冲天,不留丝毫的余力,比干劲,讲奉献,父亲仗着一腔年轻的热血在那里修渠,开荒,植树,盖房,放牧等各种工作,服从领导的按排,苦活累活总是抢着干。看着那绵延的林带,碧绿的条田,他感到无比自豪。于是在八连工作了几年后我的父亲回老家甘肃省亲回来时一块儿带回了我的母亲,从此就在团这片曾经荒凉却人心热烈的热土上按营扎寨了。接下来的十年里就有了我们这四个他最最疼爱的儿女,也开始了我对他目睹亲闻的朴实而又不凡的人生见证。
紧接着那个激荡而又疯狂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那个一片红色海洋的年代,人们的精神也如失控的火焰,它指挥着自已的肢体荼毒着自已和身边的一切,产生了也只有在那个疯狂年代里才能产生的事物,派,这个派,那个派,如红二四派,永红派,保皇派,虽说是要文斗不要武斗,但失控的世界好象丛林世界,总是在上演着打打杀杀,伤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果加入了某个帮派总少不了斗欧和打群架。我的父亲是个善良的人,他最见不得的是自己人伤自己人,所以他哪个帮派也不参加,保持中立,但也无形中得罪了当权派们,受到了排挤,被发配到环境更加恶劣的连队。于是那时的我家常年忙于搬家,从二营八连搬到良繁站,又从良繁站搬到二营九连,又从二营九连搬到二营七连,短短的几年里到年又从二营七连搬到牧场一队,就象周游世界居无定所的吉甫赛人。但每到一个地方,我父亲总是黙默的帮助着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他经常给被关在牛棚里接受批判的老牛们悄悄的暗中端水送饭,尽最大可能帮助着受尽折磨的老牛们,从而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也在有意无意间传扬播撒着善意的种子。
就在我家搬到牧场一队的那一年,家里诞生了父母亲的第三个孩子,也就是排行老三的我。我自娘胎里出来就体弱多病,特别是我的消化功能不好,常年的拉肚子,正值哺乳期,年轻的母亲为了我一切生冷辛辣的食物一概忌了口,但我还是不停的拉,为此母亲的每件衣服上都有我拉出来的稀屎,为了我,母亲过早的愁白了头。在我稍微记事时我就知道了别的小伙伴的妈妈都有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而我的妈妈却是满头的白发。后来父母亲告诉我我那时候拉肚子拉的头上的头发掉的一根也不剩,而且我全身的关节经常脱臽,他们都以为我活不了了,就这样在父母亲的精心呵护下,一把屎一把尿,不离不弃,到处打听治疗的方子和跑东跑西的找医生,最终治好了我的病,才有了今天健康的我。
也许是我从小体弱多病,父亲特别的疼爱我。使我拥有了更多的父爱,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又一次的病了,可能是感冒了吧,嗓子特别的疼,感觉头重的都抬不起来,整天躺在床上不吃也不动,父亲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下班后带我看医生打针吃药后带我去连队二支渠五斗条田的鸡場那去散心,呼吸新鲜空气,坐在父亲的28自行车的三角大梁上,闻着盛夏条田里粧稼的清香,我的心情好了许多,父亲问我想吃什么就给我摘什么,那天父亲一会儿给我摘羊奶干一会儿又给我摘红果果,还给我在鸡埸的围墙上掏蜜蜂蛋吃,忙的不亦乐呼,看着父亲因为给我掏蜜蜂蛋而弄的灰头土脸我开心的笑了,所似我的病情也一下好了许多。那个时候虽物质平乏,但父亲想着法子给我釆摘野果野味解馋,带我认识自然事物,那份真切自然的爱才是最美最有味道的东西,它是世间少有的珍品。接下来慢慢长大的我变的非常的顽皮,干了很多的坏事,每次被气的咬牙切齿的父亲高高举起的巴掌却总是轻轻地落在了我的身上,一点儿也不疼,我知道那是父亲对我轻言慢语式训责的疼爱,他是舍不得打我。
我的父亲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他在来新疆之前,在甘肃老家的学校里当老师,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只身来到了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他的修养时时体现在举手投足或邻里街坊说话办事之中,他知晓很多唐诗宋词,可似说是博学多才,历史典故随手拈来,他经常给我们讲故事,历朝历代各个时期的传说和典故经他的讲解通俗易懂,也使我们受益非浅,他写着一手好字,经常帮不识字的人写家书,好似行云流水,字里行间饱含着求助人对老家的渴望和对亲人的思念,那时几乎天天都有找他写家书的人,而他也总是有求必应,不管多忙多累从不推诿。我的父亲毛笔字写的相当好,楷书棣书样样都精通,每逢过年的对联福字他都要写许多送给别人,他的所行所思始终都在践行着一个有情有义的善良之人。
随着我们渐斩的长大,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队里供应的口粮又出现了问题,开始寅吃卯粮了,为了给正长身体的我们提供营养,父亲经常去盐池公社和高潮公社给我们买回鸡蛋大肉,印象最深的是父亲从盐池或高潮公社买回来的洋芋,年年入冬时堆满了家里所有的床的底下,那都是父亲一趟又一趟的用自行车驮回来的,那时的我也不知道盐池高潮有多远,父亲只是精神抖擞的不知疲倦的一趟趟地用自行车驮着,而今在笔直的柏油路上开车到盐池高潮公社一个单趟,80码的速度也需要将近一个小时的路程。可想而知当年父亲以及同行同伴的他们是怎样作到的,他们对建设美好生活有着多么大的执着,对家有着多么大的担当。那可是一天一个来回,回来时还要驮将近公斤重的洋芋。可也怪,每年开春时那一床底的洋芋总是一个也不剩的就吃完了,其实那个时候的我们吃什么东西都是那么的香甜,也从来不会说我不喜欢吃什么东西,原来在一个父爱如春雨般无声滋润下的屋檐下,吃什么都会是知足的、甘甜的,我现在才越来越能体会出他的博大和深邃。
父亲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其中的一员,因为普通而平凡,因为平凡而伟大,在他身上有那个时代人们共有的特性,那就是讲干劲,比奉献。是个忠厚善良老实的人,他一生俭朴,踏实苦干,从不埋愿,不叫苦,只是默默地承受和奉献。他是个热心肠的人,喜欢尽自已最大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余余力,不求回报。但他的忠厚老实的却经常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被人算计,经常吃亏,每次吃亏后他总是说`唉,吃一堑,长一智,下次对待这种人就多长个心眼呗,可下次却又经不住人家的三言两语就把自己的心里防线给拆除了,结局就是又被人欺骗了一回,每当这时他又总会说:唉,吃亏人常在,他就用这平平谈淡的几个字使自己的心态平复,依如继往的他还是去默默做一个热心肠的人,这就是我的父亲。
随着社会前进,兵团搞改制承包到户以后,父母亲迎着潮头,奋刀苦干,带领我们种地养羊,在父亲的踏实苦干,母亲的勤俭持家下,家中的经济慢慢的好转起来,生活水平也所提高了,我们也渐渐地长大了。可他曾像山一样健壮的身体却像一棵大树一样要枯萎了,长期的艰苦劳动,积劳成疾,击垮了他的身体,医院一检查就是肺癌晚期。年1月8号在这个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里,也是我的心里最冰凉的一天,父亲走了,享年57岁,永远的离开了他最最疼爱,最最放心不下的我们,头也不回的走了,他是带着众多的遗憾,众多的牵挂走的。从检查出来病情到去逝也就三个多月。刚刚迎来的好日子他还没有来的及和我们分享就走了,甚至是我们作为子女的还没有来的及孝敬他,他就走了。
在宾仪馆泪眼模糊的我看着父亲枯萎失去光泽的身体,想起父亲在世时的一慕慕情景,我又看见了年幼的我和父亲赶着牛车,父亲光着膀子挥舞着扇镰在克郎河打草的情景,大滴大滴的汗水像下雨一样流了下来,流过那古铜色健康的身体,任凭蚊虫的叮咬,他仍然在不停的在打草。抚摸着父亲渐渐冰凉的脸颊,我的心像刀割一样,疼痛不己。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八个年头了,我们阴阳两隔,相忘天涯。每当我们子女和母亲团聚在一起吃饭时,母亲总会在餐桌的上席留一付碗筷,我们都知道那是给父亲准备的,每当此时我依然能感觉到我那慈祥的父亲依旧和我们在一起,吃饭聊天,有说有笑。在这里我要对你说,爸爸我爱你,你在我们心中永远高大,如果有下辈子,我还要作你的儿子。
在此就让我们共同祈盼天下所有父母、子女们能常心怀感恩、勤于思悟,让世界总能那么美丽动人,谨以过往点滴记忆作此文,来纪念天下最可敬可爱的父母大人。
15
饿不死的、烧不死的、冻不死的、和摔不死的四大怪才
说到兵团就让人想起了当年解放新疆的解放军战士,说到垦区就使人想到了我的父辈们,他们放下钢枪,铸剑为犁,肩扛手提,凭借着铮铮铁骨,凭借着一双双布满老茧的大手,顶风冒雪,风餐露宿,在团这片亘古荒原上,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开荒种田,屯垦戎边,在那狂风瀑雨的年代,他们经受住了滴水穿石般的磨练,在那个年代,在他们身上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兵团是个大熔炉,他由来自五湖四海的一个个风华正荗,怀揣梦想的有识之士组成,天津哥们燥动,有趣。北京上海人知识渊博,南方人啥都吃,能吃不能吃的都吃。东北人的江湖义气。西北人的倔犟和神秘。这些零零碎碎丰富了我们的世界,也丰富了我们的情感。让生话变的更有滋味了。当然这里面也有偷尖耍滑的人,但更多的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我们的父辈们。
说到老鹰窝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团原牧场一队,传说在这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有一颗不知道生长了多少年的巨大茂盛的胡杨树在顽强的像个战士似的守护着这片荒凉的处女地,胡杨大家都知道,站着三千年不倒,死后三干年不朽,这是因为胡杨有两种叶子,树冠下方的叶子是柳树叶子一样细长的,而上面的叶子和白杨的叶子一样呈圆形的,在旱涝冷暖时它能自我调节自身机能。是苍桑岁月的见证者。当时这颗胡杨树上有很多老鹰住在上面,也许是因为这个老一辈人就给这片肥沃的土地起了:老鹰窝:这个名字。也喻意团牧场一队有胡杨的气节情操,更有雄鹰搏击蓝天的情怀。
那时的人们都是那么朴实忠厚,热情善良,勤劳能干,虽然大家都刚来到这里什么都没有生活都很艰苦,可是大家都没有怨言,任劳任怨的建设开垦着这片土地,记得有这么四位老人就是当年的老一辈的缩影,是时代精英,是英雄人物的写照。他们是四大名人,当时一队的老百姓都喜欢叫他们是四大怪才。他们是饿不死的叶长本,烧不死的肖领章,冻不死的潘发义和摔不死的秦玉良。记得秦玉良是三队的人,但当时人们把他拉到一队的群里来是想凑个四大名人吧。在这里我想说说冻不死的潘发义和摔不死的秦玉良两位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的老人。
先说说潘发义老人,当时我很小现在记不清他的模样了,只可以迷迷糊糊的有一些他的影子,记得他个子好像不是很高,一双慈祥的总是笑眯眯的眼睛,时光在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是一个善良的老人,当时的生活条件使老人家养成了一个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是个干什么事情都特别认真仔细的老人,他是9.25起义的,年轻时在国民党部队当兵,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到了新社会他翻身作了自己的主人。后来转业后到了团牧场一队骆驼排工作。
说有一次他们骆驼排的人去73公里煤矿驮煤,当时没有拖拉机,路也不好走,连队只好年年冬天让他们去煤矿驮煤,一峰骆驼只可以拖三麻袋,可能有三四百公斤吧,拖回来分给大家,记得几乎都是煤面,也许是为了让骆驼好驮的原因吧,记得那时候我们经常去机耕队那里挖一种红的粘土回来用水泡着,泡开了用它和煤面和在一起搅拌然后放在炉子里面,然后在炉子中间用铁棍捅一个洞,一个晚上都不用管,潘叔叔骑在他那连骆驼的首连上雄赳赳气昂昂的出发了。那时候的冬天特别寒冷,经常刮寒流。他们每次出去亲人都是提心吊胆的。现在看来主要是那时候没有像现在的天气预报,更没有卫星云图。冬春两季的寒流大家都时刻提防着,所以预防工作都作的很充足。潘叔叔每次出门总是特别小心,准备的好好的,他经常说:饱带干粮晴带伞,出门谁都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事情。所以只要是出差他就会比别人多带几件衣物防寒,也包括天很热时他还戴着皮帽子。
有一次他们在回来的路上遇到特大的寒流,零下四十多度,又是风又是雪,风夹雪。雪裹着风,大地一片白茫茫的,己经分不清东南西北了。潘叔叔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他看见要刮大风了,就赶快找一个稍微避风的地方,让骆驼围着一个圆圈卧着,他坐在骆驼围起来的圆圈中间,铺一个长毛光板羊毛皮大衣再盖一个,别人都是带的一个大衣嫌麻烦,潘叔叔不管天气多好每次都要带着两件皮大衣,那天幸亏他有两件皮大衣没有被冻坏,听说那天冻死冻伤好几个人,我只记得一队一个叫陈国珍的老人家就在这场暴风雪中冻掉了双腿,导致了终身的残疾。
还有就是摔不死的秦玉良,他是四位怪才中唯一建在的老人,今年也有八十多岁的高龄。岁月的风霜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看着他满脸的皱纹,你不由自己的想起他曾经的惊险的动人传说,他一辈子的工作都是放牧。和牲畜打交道,也是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的人,他兢兢业业,勤劳善良,踏实能干。他为什么号称摔不死呢?因为他骑马骑的好,再调皮的烈马在他的胯下也会乖乖的就范,每次调马时,只要他骑上了马背他仿佛就和马融为一体,马不倒他不倒,任凭烈马的狂奔,直致烈马被他驯服。但也被狠狠地摔过几次,每次在别人看来这次他一定是在劫难逃被烈马摔死了,但每次他爬起来后都是一点伤都没有,然后依旧又跃上了马背,从来没有被摔怕过,仿佛是久战沙场的老将越战越勇,也许是他抗摔打的能力强还是运气好,总之他从来没有受过伤。所以被大家誉为:摔不死的秦玉良
记得我小时候却经常看到秦玉良老人他骑了个小毛驴过来过去的,天气己经很热了但他仍然穿着厚厚的棉衣,还夸张的戴了顶皮帽子,也不知他热不热,反正当时我挺热的,很替他感到热,但也许是他跟哈萨克人学的经验吧,穿厚了太阳晒不透就不会感到热的。在现在看来确实也奇怪,那时的哈萨克人七八月份的天气骑马上山下山路过一队的人们都是棉衣棉裤皮帽子。看样子穿厚了太阳晒不透是有科学依据的。
他的身体素质特别的好,在他六十多岁时还在调生马,这是我亲眼所见,他家有一匹三岁的儿马到了要调的时候了,这匹马特烈,人都到不了跟前,他的两个儿子都不敢骑,最后还是老将又出马了。那天我也在场,我和他的二个儿子我们三个人一人握了一条绳子,三条绳子都拴在马笼头上,并且三个人分别站在马的前面和左右,这样是为了不让马跑起来,马只能站在原地,秦玉良老人就这样骑上了马背任凭马儿的挣扎,跳立蹦踏,老人就是掉不下来,接着他一只脚的马镫绳子断了,马镫掉在了地上,但他还在马背上任凭马儿的跳蹦,就这样持续了很长时间后马鞍子上的两条非常结实的肚带都断了以后,他才和鞍子一块被马摔落在地上,你知道他落地时是什么姿势吗,告诉你吧,他仍然是骑在马鞍子上落的地,像是有人给他放了一个凳子一样,四平八稳的,稳稳当当的落在了地上,只是听到咚的一声激起了好多的尘土,他一点儿也没受伤,通过这件事我真心的服了,他不愧于这个称号:摔不死的秦玉良。
就在前几年他还经常骑着一匹牵着一匹马长途跋涉,两匹马换着骑,牵着的那匹马驮着他的生活用品。夏天到哈熊沟,沙吾儿山,和什托洛盖,和丰县,克拉马衣,最运时到达沙湾县去。我曾经给他说过你年纪大了,别再到处走了,万一有个什么事情连个知道的人也没声,可他却依旧用浓浓的四川口音回答我说:格老子的,死了就死了,狼吃吗苍蝇吃嘛不管,只要我活的时候开心快乐就行了,我就喜欢这样的生活:。听着老人家宏亮略带嘶哑的声音,我的心也猛然的一颤,是呀,人生再世为自己活着开心就好。这两年听说老人家己经不在骑马了,改骑自行车了。老人家一生都在挑战,挑战自我,一辈子都在挑战烈马,人到暮年又开始挑战自行车了,在这里我要为你点贊。
在点点点滴滴的此类轶事之后才有了冻不死的,摔不死的,饿不死的,烧不死的这些个光荣的充满着智慧的绰号,时世造就英雄。其实他们都是那个年代的适者,智者,强者。他们的勤劳,他们的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16
邻居家的拖叶
这天我的民族邻居请我和我爱人到他家去做客,是哈萨克的礼性“索红巴斯”,翻译成汉语就是冬宰头的意思,就是把入冬时宰杀冬肉的牲畜的头燎毛洗净之后煮熟,请周边的邻居和朋友共同享受冬宰后的喜悦心情,分享快乐。
这天我就和爱人去了他家,到了以后看见已经来了很多的客人了,大家相互问候握手之后就在他家的大通铺上落座,靠着墙边围成了一圈,哈萨克族的问侯和我们汉族不一样,两个人相见之后握手之间说都好吧,忙啥呢差不多就可以了,可他们要说半天才说完,比如你爸爸好吗,妈妈好吗,哥哥好吗,姐姐好吗,弟弟好吗,爱人好吗,孩子好吗,人问完以后还要问牛羊好吗等等,问侯的话语越多越代表两人之间的感情有多深厚。
通铺的中间放着一张很大的白色床单,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食品,有奶制品,糖果,干果,油炸食品,种类繁多,然后主人就给我们倒上了香喷喷的奶茶,然后大家们有说有笑的谈论各种事情,接着主人拿出来一瓶酒和一只酒杯请在座的各位喝酒,就一只杯子大家轮着喝,你不唱酒也不行,因为主人有千万个理由就是为了让大家喝好,玩的尽兴,你盛情难却,往往醉倒的就是你,所以说酒量不行的人去哈萨克人房子去作客,要么你就也拿出千万条不能喝酒的理由从头到尾一口也别喝,要么就开怀帐饮,一醉方体吧,席间主人拿起一把冬布拉弹奏起来,并深情的唱起了哈萨克民歌,大家轮着唱,轮着弹,一起跳起了哈萨克舞蹈黑走马你一杯我一杯,把晚会推向了高潮,我本来就不善饮酒的人,几杯洒下肚后昏昏呼呼的也跳着黑走马,虽然舞步不怎么协调,但也和大家一样玩的很是尽兴,就这样女主人一遍遍地倒着香甜的奶茶,男主人一圈又一圈的倒着酒,大家唱着,弹着,席间发生了一件让我震惊,并且是耳目一新的事,使我对哈萨克族的传统乐器冬不拉有了重新的认识,一位民族小伙这时用冬不拉弹奏的是钢琴名曲,《致爱丽斯》,琴声悠扬,音符颤动,把这首钢琴名曲在冬布拉上表现的是淋漓尽致,丝毫不差于钢琴。
哈萨克族是个勤劳善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每个人,包括老人孩子,男人女人都能唱会跳,拿一把他们的传统乐器冬布拉就能举办一场隆重的声势浩大的派对,他们的黑走马很有特色,它节奏分明,感觉强烈,时而动作轻盈,时而舞步浑厚深沉,极具民族特色的舞步让你心醉,模仿着各种生活中的动作让你百看不厌,而且它动作简单,让你一学就会,可以快速的和它融为一体的。
哈萨克族的歌曲也很别致,有他们的民族特色,每一句歌词的尾部都拖着长长音调,这跟它们居住的环境有关,要么是茫茫戈壁,要么是深沉的大山,站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上,或站在高山之颠,引颈高歌一曲并拖着长长的音调,那高亢的歌声经远山戈壁的渗透和洗礼,那回音再次穿透耳膜时,那感觉仿佛是天籁之音,深沉,明净,淳厚,在人烟稀少的牧区,在空旷的原野上,孤独的牧羊人既能壮胆,又能陶冶情操,是驱逐寂寞的制胜法宝。作为不懂哈语的我,每当此时,也会被这美妙的旋律所吸引和陶醉,也会随着节拍起舞。
17
关于羊
牧场故名思义就是放牧的草场,从事牧业工作,牧什么呢,就是牛羊呗,每个牧场人都放过羊,并且很都会放羊,经他们放牧过的羊只只都是膘肥体壮。评职称的话那肯定得有个师字,哈哈,一级牧放师。
说起羊,每一个牧场人都对羊有着深厚的情感,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每个人对于羊都有爱过恨过的感受,羊占据了我们心中的所有的空间,为了羊,孩子病了也没时间带孩子去看医生,为了羊父母亲老了也没时间去尽孝,为了羊小伙子都三十岁了还娶不到媳妇。酸甜苦辣对于牧羊人来说那是家常便饭。大家都在默默地坚守,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不是因为有了希望而坚守,而是因为坚守了就一定会有希望,希望羊能使我们过上好日子。
我看过很多部电视剧,也读过很多本书,有抗战的,谍战剧,农村的,古装戏,言情偶像剧,都是歌颂英雄,赞美爱情的。却鲜有反映牧羊人生活的,其实我觉的我们牧羊人的生产生活,特别是情感上的东西也需要歌颂和赞美的,因为我们都是最忠实,善良,普通的,战斗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这里也发生过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颂扬的感人事迹。
但自从年至年羊的市场行情却一落千丈,牧羊人辛辛苦苦的干一年不但不挣钱,反而还赔钱,草料人工都不掉价,却只有羊在掉价,其实每年给羊储备的那一大垛子草和料直接卖掉所得的收获也比牧一年羊后卖羊娃子所得的多。牧羊人又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可真是一年盼着一年好,一年又穿着开裆裤。
记得承包到户时,牧场一队这个贫穷的村子里就有很多的马牛羊。这些大畜经过队里作价后归个人有所有的,羊都是承包队里的,队里以拾抽叁的形式承包给了大家伙,羊群一切的生产费用和损失都有个人承担,这就是牧场人当时的生产和经营模式。
那时我家也承包了队里的一百多只羊,初中毕业的我也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拿起了羊鞭成为了众多个牧放员中的一名。从那天开始羊就成为了我最忠实的伙伴,每天早出晚归,心中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把羊放好,每只羊都膘肥体壮,使我家早日的脱贫致富。
羊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特点,那就是每天都要吃草,并且是从早吃到晚,不停的吃,如果你放了羊那就意味着你从此以后就没了礼拜天,没了休息的时间了。要是你想休息一天那么羊就要饿一天,那样的话羊是会掉膘的,于工作生产不利的。这就意味着你的一切都是羊的,其中包括了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风里来,雨里去,长年累月,持之以恒。
羊陪着我一天天的长大到变老,羊早已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羊就像我的爱人一样朝夕陪伴着我,不对,应该是我朝夕陪伴着我的爱人…羊,可想而知羊在牧羊人心中的位置。
放羊是很辛苦的劳作,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虽然是放羊,但每个季节的辛苦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夏日顶烈日,忍受着蚊虫的叮咬,牧场的蚊子大家都知道,个大嘴长饭量大,一吸就是一肚子,你看那吸饱了血的蚊子就像是空中飘浮着的红灯笼,景象煞是好看。冬天穿着厚厚的棉衣裹的像棕子一样站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的发抖,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生疼生疼,背靠着一墩棘棘草等待着夕阳牧归,从他那失神的迷茫的双眼里你仍然能够看到他憧憬着未来,和牧羊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祈盼。
自然界中有天敌这个词,故名思意,就是与生俱来的势不两力的敌人,牧羊人也有天敌,而且是常年累月年复一年的和你较劲作对,那就是时间,牧羊人的一天是多么的漫长,时间象被定住了一样,表不走,太阳也不走,一天象一年样的漫长,好不容易熬到了天黑却还要上夜,你还是哪儿也去不了,什么也干不成。也就是说只要一你放上了羊,那注定你远离了人群,远离了城市,远离了亲人,你只能呆在荒郊野外的草场上。
人们都说:放上三年羊,给的县官都不作:,这句话你信吗?嘿嘿,反正我不信,个中的磨难只有干了这活以后你就明白了,那时在牧羊人群中流传着这样一首诗,现我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春夏秋冬一年年
牧羊生活多磨难
好女不嫁放羊娃
十五月儿永不圆
由这首充满着悲凉的诗中相信你也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内心的凄苦和无助吧,在外牧羊,有家不能回,诗人姓氏名谁已无从考证,但我能猜想出来作者一定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在家中,妻子思念着丈夫,孩子已经忘记了父亲的模样。诗人常年在外牧羊,春天夹山子,夏天哈熊沟,冬天沙吾儿山,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妻儿的思念和深深的歉意。
虽然我们卑微,但是我们自尊,自强,有担当,能吃苦,凭我们的汗水和付出而收获,因为卑微而平凡,因为真诚而普通,因为自尊而伟大。在这里我要说我们牧羊人才是最可爱的人。
我渴望,我期盼,我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羊价能快点好起来,牧羊人前些年挣下的一的积蓄这两年已经赔光了,为了有口饭吃,衷心的祈盼羊价能快点好起来。
是他的故事,也可能是你我的故事
赞赏
人赞赏
北京最正规看白癜风医院海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