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东山日头背西山的男人,整天围着锅台转的女人们,不懂四书五经,不会背唐诗宋词。他们教育儿女自有一套土办法,编童谣、唱儿歌。这些童谣,简单明了,好学、好记。这些童谣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陕北人。多少人老得掉了牙,仍然能回忆小时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唱的童谣,这些童谣就是育儿甜美的精神乳汁。
一岁左右的小孩刚会站立,妈妈一边拉着小孩一前一后原地运动,一边口中唱着甜甜绵绵的童谣《扯扯倒倒》:
扯扯,倒倒,
扯倒外婆家的老枣树。
舅舅打,妗子骂,
外婆给几颗干枣枣快快哄回家。
一走走在庙沟岔,
拾得一条鸡腿巴,
啃了几下啃不下,
给外爷做一个烟锅吧。
黄土地善良、聪明的父老乡亲,小女孩的童谣和小男孩的童谣完全不同,仅“怎咋”就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怎咋”中唱到:
怎咋,怎咋,
问给马家,
马家没马骑,
骑一个绵羊老圪羝,
上得坡,一朴蹄,
下得坡,就拉稀,
你看灰气不灰气。
另一首《女娃咋咋》是骑老公鸡的,妈妈一边扶着小女孩一左一右在原地摇晃。一边在口中唱到;
女娃女娃咋咋,
长大卖给马家,
马家没马骑,
骑上花花老公鸡。
压的公鸡圪蹴起,
气得女娃打公鸡,
公鸡展翅飞了整五里,
一落落在婆家当院里。
公婆女婿快迎起,
叫女娃别害气,
这是专门给你买的小匹飞,
以后走娘家来回把它骑。
刚学走路的小孩摇摇晃晃,通过一次又一次扯扯倒倒或者女娃咋咋等小游戏,小孩慢慢硬朗了,走出了人生艰难而可贵的第一步,走出了小孩的信心,走出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的笑声。
小孩刚学会了走路,爸爸妈妈坐在炕楞上,小孩站在父母的脚上,父母拉小孩的双手,同时两条腿一高一低地颠簸晃动,小孩也一上一下地运动,胆大好动的小孩一般很喜欢这个有趣的游戏。父母口中同时唱着童谣《捞捞饭》:
捞捞饭、煮公鸡,
爱的憨狗圪蹴起。
这个游戏对小孩来说,充满了刺激性、冒险性。小孩尤其是顽皮的小男孩,在游戏中边唱边乐边晃动,这对锻炼小孩的胆量,腿部的力量都有一定的好处。时间长了,父母的腿却酸了。
婴儿贪睡,幼儿却成了瓷眼窝,累了也不想闭上眼,逼得奶奶或妈妈创作出了绥德版的土催眠曲。大人轻轻地拍打,小孩听着催眠曲不由得睡着了。《猫娃睡睡》中唱到:
嗯啊嗯,猫娃睡睡,
对面山上掐谷穗穗。
掐得谷穗喂小鸡,
喂的小鸡噙水水。
噙得水水磨镰镰,
磨的镰镰割条条。
割得条条编筛筛,
编的筛筛喂老牛。
老牛喂的肥肥的,
耕得地儿匀匀的。
打得麦子和石榴子呀的,
磨得面和雪呀的。
烙的饼和碾盘呀的,
我娃吃得和虎呀的,
吃了一半打铇声和敲鼓呀的。
那“半其”哩?
猫噙去了。
猫哩?上了树了。
树哩?水推得走了。
水哩?和了泥了。
泥哩?垒了墙了。
墙哩?老母猪掀塌了。
老母猪哩?剥了皮了。
皮哩?幔了鼓了。
鼓哩?王二木匠一锤子捣烂了
童谣中还有《狗娃睡睡》等。这首《猫娃睡睡》是看童下菜,小孩很难闭上眼入睡,催眠曲有意编得长些。前面催眠曲编得像一条淙淙流淌的小溪。发现对小孩催眠效果不太理想,文章喜山不喜平,难道小孩也有欣赏童谣的天才?所以后边的童谣编的起伏曲折,有波有澜。这首曲子很可能是古代绥德女人集体创作的,从中可以看出女人们幽默机智的文学创作天才。如果绥德汉叫屈,那就在创作队伍中打个下手吧。
孩子一天天长大了,童谣也慢慢地变,变得丰富多彩了。大人左邻右舍串门儿,前后村看社戏,到小市镇赶集遇会。小孩骑在爷爷、爸爸的脖子,一同上路买干炉,结果又多了一首童谣叫《架架楼》:
架架楼、买干炉,
干炉娘的没奶头。
干炉是一种小吃,干、硬、脆,镇川的干炉更是一种名吃。骑在爷爷和爸爸脖子上的小孩吃到风味小吃,这叫乐上加乐。干炉挣下了一首短小风趣的童谣,不出钱的广告比出钱的广告还好,卖干炉的人眼笑成了一条缝。
陕北多产杂粮,小米成了一米压百头的主粮,系列小米食品中,小米捞捞饭是主打食品。吃的捞捞饭多了,小孩容易厌食。为了哄劝小孩多吃饭,妈妈、奶奶们又编出了系列短小精悍,活泼风趣的劝食童谣,《捞捞饭》是其中的一首:
捞捞饭、煮公鸡,
爱得憨狗儿趷蹴起。
麻汤饭是陕北又一道风味小吃,虽然色形谈不上有什么特点,但味道很香,连佛祖吃了也要笑口常开。妈妈一边给孩子喂麻汤饭,一边唱童谣,为的是开食欲、增乐趣。《麻汤饭》歌中唱到:
麻汤饭,憋老汉。
麻汤饭,就小蒜,
老婆吃了打老汉。
麻汤饭天生就香,有了这一首幽默风趣的童谣更是回味无穷了。对于生活贫困的人们,麻汤饭就成了喂养小儿的品牌食物了。
五六岁的小孩慢慢脱落了婴孩气,孩子与孩子之间交往多了,集体游戏也多了,亲朋好友间带小孩会餐的机会也可能就多了。根据儿童的特点,女人和男子汉又编出了新儿歌,其中增添了不少的游戏成份和笑料。《雁咕喽摆路路》中唱到:
雁咕喽、雁咕喽,摆路路;
大米捞饭狗肉肉,
你一口,我一口。
吃了一肚肚,
疤了一裤裤,
走到黄河边洗裤裤,
裤裤没洗净,
虼蛙虼奴钻了一屁股。
小孩由大人抱、扶、背变成了自己走路了,小孩活动的的范围也大了,由家乡的小河走到无定河,甚至是黄河岸边了。自己也会洗裤裤了,小孩长大了,难道童谣也长大了?
春天来了,农民的好朋友布谷鸟也唱起了种谷歌。布谷鸟很讨庄稼人喜欢。在绥德男人、女人眼中,布谷鸟就是一位天真、活泼、美丽的小姑娘。布谷鸟人们也叫水咕咕,爱在小溪里戏水,人们教育小孩从小要爱护鸟。《水咕咕》中写到:
水咕咕,洗屁股,
洗了屁股穿花裤。
穿上花裤请二姑,
请来二姑吃豆腐。
冬天来了,黄土地天气冷。天性好动的孩子们待在窑洞里有点沉闷。一大早跑出去到缓坡坡、向阳湾晒太阳。这些七八岁的小孩在黄土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直接影响下,有了一定的创作能力了,也会讲一些简单的故事,会编一些简单的童谣了。孩子们眼中太阳是很了不起的一位威武的大丈夫。早晨太阳早早地来到人间,来到小朋友面前,是因为骑了一匹天马飞奔而来的。《太阳太阳晒我来》中唱到:
太阳太阳晒我来,
我给你担水饮马来;
马儿饮的饱饱的,
你把我晒得好好的。
在语文课本,少年读物的影响下,九岁、十岁以上的孩子不仅游戏的花样多了,在父母亲、哥哥、姐姐的指导帮助下,大家会集体创作、修改童谣了。下面这首《拍手歌》很大程度上是孩子们创作的游戏歌,从而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拍手歌》中唱到:
一打一,红花果子。
二打二,红绸袄子。
三打三,三骑马儿跑南山。
四打四,一个铜钱四个字。
五打五,五家门上过端午。
六打六,六口馍馍六口肉。
七打七,七月初七祈巧哩。
八打八,八十老婆想娘家。
上得坡,砍门牙,再也不坐这鬼娘家。
九打九,九真观里喝烧酒,
烧酒喝得醉糊糊,
一走走到“茅家沟(厕所)”。
十打十,养得十个秃女子,
要卖去,舍不得,
不卖去,没吃的。
孩子慢慢长大了,陕北农村留下奶头亲,三五岁到十二岁,大人们或因关系密切,或因女方小女孩长的俊,或因男方小男孩聪明伶俐,父亲日子又好,提亲的事儿时有发生。奶头亲、早婚现象在童谣中也有一定的反映。男婚女嫁、养儿抱孙、传宗接代是人生的大事,童谣反映的婚姻大事篇幅较多,内容也较为丰富。
《迎得个新媳妇背坐下》中说:
哇呜哇,咚咚嚓,
迎得个新媳妇背坐下
我问新媳吃什么?
瓜子花生油炸炸。
童谣贵在童稚童趣,贵在平淡中突现大胆、离奇的想象,贵在诙谐的语言中充满了愉快的笑声。《白黑豆皮》又是一首风趣的好童谣:
白黑豆皮,黑黑豆皮,
人家寻得个好女婿,
奴家寻得个死呆迷,
叫他睡,他不睡,
一打打在炕塄底,
老鼠拉在灰炕里,
三姑姑、四姨姨,
你看灰气不灰气。
《黑字歌》巧借黑姓、黑色、天黑等风马牛不相及的地、人、物、天故意扯在一起,扯出了令人捧腹大笑的童谣,反应了大人、孩子都在幽默快乐的天地中互娱互乐,尤其是孩子们在欢乐的环境中长大了,增长知识了,欣赏童谣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黑字歌》应是陕北童谣中的优秀作品了。
提起个黑,记起个黑,
黑家坬有个黑小子,
黑家庄有个黑女子。
黑里来了个说媒的,
黑天半夜说成了,
鸡鸣三次迎来了,
迎人的骑个黑叫驴,
送人的骑个黑公牛,
黑蹄黑爪黑角髅,
黑吹黑打黑走哩,
黑毡黑轿黑洞房,
养下一群黑小子,
长大给了黑炭窑。
儿童得白癜风的原因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里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