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疟疾
1.疟原虫感染,雄性按蚊为传播媒介,经叮咬传播,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再侵入红细胞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发病。
2.子孢子→①肝内裂殖体→红细胞内小滋养体→大滋养体→裂殖体→裂殖子→被吞噬细胞消灭/重新侵入红细胞
子孢子→②肝内休眠子
间日疟、卵形虐在红细胞内发育周期为48小时,三日虐约72小时,恶性虐的发育周期为36~48小时,发育先后不一,故临床发作不规则。
裂殖子及其代谢产物入血,导致典型临床症状发作。
3.平原-中华按蚊山区-微小按蚊丘陵-嗜人按蚊海南-大劣按蚊
4.临床症状:寒战、高热、大量出汗、间歇期、贫血、脾大、复发、再燃。
复发:寄生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引起;
再燃: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引起。
4.检查:血涂片找疟原虫、骨穿、特异性抗体检测。
5.治疗:
氯喹:最有效、最常用的控制临床发作;
青蒿素:凶险疟疾的抢救;
青蒿琥酯:孕妇和脑型疟疾;
伯氨喹:预防复发、传播
乙胺嘧啶:预防发作
二、日本血吸虫病
1.日本血吸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引起,主要病变为虫卵沉积于肠道和肝脏引起虫卵肉芽肿。
2.临床表现:
急性血吸虫病:尾蚴性皮炎、发热、过敏反应、消化系统症状、肝脾大。
慢性血吸虫病:无症状型、有症状型。
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最常见)、腹水型、结肠肉芽肿型、侏儒型。
异位血吸虫病:肺、脑。
3.粪便内检出虫卵、孵出毛蚴可确诊。
4.治疗首选吡喹酮,消灭钉螺是预防关键。
三、囊尾蚴病(囊虫病)
1.猪带绦虫幼虫(囊尾蚴)寄生人体各器官,常见部位为脑。
2.临床表现:
(1)脑囊虫病:皮质型(癫痫发作)、脑室型、颅底型或蛛网膜下隙型、混合型
(2)眼囊虫病
(3)皮下组织和肌肉囊虫病:皮下囊尾蚴结节,以头颈和躯干多见。
3.皮下结节活检见囊尾蚴头节可确诊。
4.治疗首选阿苯达唑(肠虫清),对症治疗,手术治疗。
一、抗疟药(一)氯喹1.抗疟作用 氯喹对各种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裂殖体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能迅速有效地控制疟疾的临床发作;但对子孢子、休眠子和配子体均无效,不能用于病因预防以及控制远期复发和传播。氯喹具有在红细胞内尤其是被疟原虫入侵的红细胞内浓集的特点,有利于杀灭疟原虫,具有起效快、疗效高、作用持久的特点。氯喹也能预防性抑制疟疾症状发作,在进入疫区前1周和离开疫区后4周期间,每周服药一次即可。2.抗肠道外阿米巴病作用 氯喹对阿米巴痢疾无效,但由于它在肝组织内分布的浓度比血药浓度高数百倍,对阿米巴肝脓肿有效。3.免疫抑制作用 大剂量氯喹能抑制免疫反应,偶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功能紊乱性疾病。(二)伯氨喹伯氨喹对间日疟和卵形疟肝脏中的休眠子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是防治疟疾远期复发的主要药物。与红细胞内期抗疟药合用,能根治良性疟,减少耐药性的产生。能杀灭各种疟原虫的配子体,阻止疟疾传播。对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无效。伯氨喹抗疟原虫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其损伤线粒体以及代谢产物6-羟衍生物促进氧自由基生成或阻碍疟原虫电子传递而发挥作用。尽管有对伯氨喹感性下降的间日疟原虫株出现的报道,但对伯氨喹的耐药的发生是很罕见的。(三)乙胺嘧啶乙胺嘧啶是目前用于病因性预防的首选药。乙胺嘧啶对恶性疟和间日疟某些虫株的原发性红细胞外期有抑制作用,用作病因预防药,作用持久,服药一次,预防作用可维持一周以上。对红细胞内期的未成熟裂殖体也有抑制作用,对已成熟的裂殖体则无效。用于控制耐氯喹株恶性疟的症状发作,生效较慢,常需在用药后第二个无性增殖期才能显效。二、抗肠虫药1.阿苯达唑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为高效、低毒的广谱驱虫药。能杀灭多种肠道线虫、绦虫和吸虫的成虫和虫卵,用于多种线虫的混合感染,也可用于治疗棘球蚴病与囊尾蚴病,对肝片吸虫病及肺吸虫病也有良好疗效。2.噻嘧啶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广谱抗肠蠕虫药,抑制虫体胆碱酯酶。对钩虫、蛲虫、蛔虫等均有抑制作用,用于蛔虫、钩虫、蛲虫单独或混合感染。药物
优势
机制
哌嗪
蛔虫和蛲虫--适用于儿童
改变虫体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使蛔虫肌肉松弛;随粪便排出体外
甲苯咪唑
首选用于蛔虫病、蛲虫病、钩虫病和鞭虫病
使蠕虫的体被和脑细胞中的微管消失;直接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
阿苯达唑
蛲虫病首选。
与甲苯咪唑相似,高效、广谱、低毒
噻嘧啶
蛔虫、蛲虫和钩虫。
抑制虫体乙酰胆碱,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肌张力增强,使虫体肌肉麻痹--排出体外。
吡喹酮
血吸虫等吸虫病,绦虫病(首选)
促使血吸虫虫体肌细胞膜外的钙内流,引起虫体肌肉强直性挛缩与瘫痪。
欢迎收藏,转发,分享到朋友圈!
鍦ㄧ嚎鍜ㄨ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鍖椾含濂芥不鐤楃櫧鐧滈鍖婚櫌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