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黑棘皮病治疗专科医院 >> 黑棘皮病预防 >> 你知道糖尿病么

你知道糖尿病么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由于胰岛素抵抗伴随胰岛素分泌相对缺乏,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导致机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降低,引发高血糖,从而导致糖尿病。糖尿病的病变主要累及心、肾、肝、眼等器官,对多种器官造成慢性损伤,最终导致功能障碍甚至衰竭。严重者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目前国际上通用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①糖尿病典型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加上随机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②空腹血浆葡萄糖(FPG)≥7.0mmol/L③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2小时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糖尿病前期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判断标准是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即糖耐量减低),或空腹血糖在6.1~7.0mmol/L(即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注意,空腹状态是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随机血糖不能用于诊断空腹血糖调节受损或糖耐量减低。

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

高血糖症状与血糖值和持续时间相关,早期症状包括:头疼、疲乏、视物模糊、极度口渴、频繁小便;后期症状包括:昏迷、恶心、呕吐、果味口气、呼吸短促、腹疼。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及疲乏。1型糖尿病患者常有此典型症状。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但半数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症状不明显,尤其是中年超重或肥胖者,多为轻型患者,多以某种并发症或伴随症状就诊,或在健康体检中被检出,所以对这些轻型病例应提高警惕,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糖尿病的分型

根据WHO(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将糖尿病分为4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在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占90.0%以上,1型糖尿病约占5.0%,其他类型糖尿病仅占0.7%;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接近5.0%。

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类型。1型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显著的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特征是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和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其显著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伴随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相对减少)。妊娠期糖尿病是在妊娠期间被诊断的糖尿病或糖调节异常,不包括已经被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妊娠时的高血糖状态。特殊类型糖尿病是病因学相对明确的高血糖状态。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种类会逐渐增加。

如何区别1型和2型糖尿病?

血糖水平不能区分1型和2型糖尿病。目前诊断1型糖尿病主要根据临床特征。

1型糖尿病具有以下特点:①发病年龄通常<30岁;②起病迅速;③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④明显体重减轻;⑤体型消瘦;⑥常有酮尿或酮症酸中毒;⑦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浓度明显降低或缺如;⑧出现自身免疫标记,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人胰岛细胞抗原2抗体(IA-2A)等。

年轻糖尿病患者的分类尤为困难,因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青年人群中发病率相近。如果不确定分类诊断,可先做一个临时性分类,用于指导治疗。然后依据对治疗的初始反应以及追踪观察其临床表现再重新评估、分型。血清C肽和GADA及其他与1型糖尿病相关的自身免疫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但不作为建立诊断的必要证据。

怎么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

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概念2型糖尿病的有效控制应该包括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旨在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在已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旨在延缓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2型糖尿病防治中一级预防的策略:应采取分级管理和高危人群优先的干预策略,按照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的不同进行分级管理。

对普通人群应加强宣传糖尿病知识,如糖尿病的定义、症状、体征、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提倡健康的行为,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定期检查,一旦发现有糖耐量减低(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及早地实行干预。

高危人群的发现主要依靠机会性筛查(如在健康体检中或在进行其他疾病的诊疗时)。糖尿病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水平。因此,在条件允许时,可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

哪些人容易得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1、成年人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如下:

在成年人(>18岁)中,具有下列任何一项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①年龄≥40岁;②有糖调节受损史;③超重(BMI≥24kg/m2)或肥胖(BMI≥28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④静坐生活方式;⑤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⑥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⑦高血压[收缩压≥mmHg(或)舒张压≥90mmHg(1mmHg=0.kPa)],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⑧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mmol/L(≤35mg/dl)、甘油三酯≥2.22mmol/L(≥mg/d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⑩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

在上述各项中,糖调节异常患者是最重要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1.5%~10.0%的IGT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

2、儿童和青少年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

在儿童和青少年(≤18岁)中,超重(BMI>相应年龄值、性别的第85百分位)或肥胖(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95百分位)且合并下列任何一项危险因素者:①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②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病、高血压、血脂异常、PCOS);③母亲妊娠时有糖尿病史或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得了2型糖尿病怎么调整生活方式?

2型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慢性进展性疾病,病因复杂,其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内外的多项研究表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应积极的调整生活方式。

1、合理控制饮食

合理地控制饮食有利于控制糖尿病的病情发展,尤其是轻型患者单纯采用饮食控制即可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糖尿病患者应限制摄入高动物脂肪、高热量、高糖、油腻、甜食和精制食品等高血糖生成指数的食品,如糕点、油炸食品等,经常吃蔬菜,适量吃水果。细嚼慢咽可以增加饱腹感,从而减少食物摄入量,糖尿病患者吃饭应尽量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另外,还要限盐限油,食盐每人每日摄入量应不超过6克,食油每人每日摄入量在25~30克。

2、加强体育锻炼

运动锻炼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占重要地位。规律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体重,提升幸福感。而且对糖尿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效果显著。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坚持规律运动12~14年的糖尿病患者病死率显著降低。在无运动禁忌的情况下,每周至少分钟(如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50%~70%最大心率,运动时有点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运动。研究发现即使一次进行短时的体育运动(如10分钟),累计30分钟/天,也是有益的。

3、戒除烟酒

吸烟有害健康。吸烟与肿瘤、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过早死亡的风险增高相关。研究表明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戒烟有助于改善代谢指标、降低血压和减少白蛋白尿。酒精是高能量食物,吸收快,不能较长时间维持血糖水平,还可使胰岛素分泌增加,对接受胰岛素、降糖药治疗的患者容易发生低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避免空腹饮酒。女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男性不超过25g(15g酒精相当于ml啤酒、ml葡萄酒或50ml低度白酒),每周不超过2次。

4、保持心情舒畅

精神紧张时,肾上腺会分泌更多的皮质激素,又称压力激素。压力激素会让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血糖上升,增加胰岛素的需要量,加重胰岛细胞负担从而加重病情。因此,糖尿病人应学会减压,深呼吸就是简单易行的减压方法。

5、减重

超重和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而中心性肥胖(男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更大,超重会延缓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从而加大控制病情的难度。适当的减重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灵敏性,改善对血糖的控制,减少对胰岛素或降糖药物的依赖。

6、保证充足的睡眠

睡眠不足会直接导致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浓度升高,长期下去便会提升患糖尿病风险。每天应该养成不间断睡足7至8小时的习惯。

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运动?

运动锻炼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占重要地位。规律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体重,提升幸福感。而且对糖尿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效果显著。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规律运动8周以上可将2型糖尿病患者HbA1c降低0.66%;坚持规律运动12~14年的糖尿病患者病死率显著降低。

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运动治疗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运动前要进行必要的评估,特别是心肺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医学评估(如运动负荷试验等)。

(2)空腹血糖>16.7mmol/L、反复低血糖或血糖波动较大、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血糖高渗综合征(HHS)等急性代谢并发症、合并急性感染、增殖性视网膜病、严重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等情况下禁忌运动,病情控制稳定后方可逐步恢复运动。

(3)成年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分钟(如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50%~70%最大心率,运动时有点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运动。研究发现即使一次进行短时的体育运动(如10分钟),累计30分钟/天,也是有益的。

(4)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较强体育运动为舞蹈、有氧健身操、慢跑、游泳、骑车上坡。

(5)如无禁忌证,每周最好进行2次抗阻运动、锻炼肌肉力量和耐力。训练时阻力为轻或中度。联合进行抗阻运动和有氧运动可获得更大程度的代谢改善。

(6)运动项目要与患者的年龄、病情及身体承受能力相适应,并定期评估,适时调整运动计划。

(7)记录运动日记,有助于提升运动依从性。

(8)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活跃的生活方式,如增加日常身体活动,减少静坐时间,将有益的体育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9)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运动量大或激烈运动时应建议患者临时调整饮食及药物治疗方案,以免发生低血糖。

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吃?

合理地控制饮食有利于控制糖尿病的病情发展,尤其是轻型患者(空腹血糖≤11.1mmol/L),单纯采用营养治疗即可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糖尿病营养治疗要有效控制每日总能量的摄入,三大产能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比例要合适。食物应多样化,注意微量营养素的补充,食谱应因人而异,饮食结构和餐次合理分配。

1、总热量控制: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是糖尿病治疗的首要原则。总能量应根据患者的标准体重、生理条件、劳动强度、工作性质而定。对于正常体重的糖尿病患者,能量摄入以维持或略低于标准体重为宜。肥胖者应减少能量摄入,使体重逐渐下降至标准体重±5%左右。而营养不良及消瘦者、体重低于标准体重者,能量摄入可适当增加。然后分别安排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数量。

2、碳水化合物: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0%。对碳水化合物的计量、评估或体验是血糖控制的关键环节。燕麦、全麦等低血糖指数的粗粮有利于血糖控制。每日定时进餐,尽量保持碳水化合物均匀分配。

3、脂肪:脂肪应占总热量的20%~25%,少吃动物性脂肪和油炸食品,尽量选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

4、蛋白质:应占总热量的12%~20%,应选择乳、蛋、瘦肉等优质蛋白。但肾功能受损者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5、膳食纤维:豆类、富含纤维的谷物类(每份食物≥5g纤维)水果、蔬菜和全麦食物均为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提高膳食纤维摄入对健康有益。建议糖尿病患者达到膳食纤维每日推荐摄入量,即14g/kcal。

6、饮酒: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若饮酒应计算酒精中所含的总能量。女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男性不超过25g(15g酒精相当于ml啤酒、ml葡萄酒或50ml低度白酒)。每周不超过2次。应警惕酒精可能诱发的低血糖,避免空腹饮酒。具有2型糖尿病风险的个体应限制含糖饮料的摄入。

7、盐: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6g以内,合并高血压患者更应严格限制其摄入量。同时应限制摄入含盐高的食物,如味精、酱油、盐浸等加工食品、调味酱等。

8、微量营养素:糖尿病患者容易缺乏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D以及铬、锌、硒、镁、铁、锰等多种微量营养素,可根据营养评估结果适量补充。长期服用二甲双胍者应防止维生素B12缺乏。不建议长期大量补充维生素E、维生素C及胡萝卜素等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制剂,其长期安全性仍待验证。

9、饮食分配及餐次安排:根据血糖升高时间、用药时间和病情是否稳定等情况,并结合患者的饮食习惯合理分配餐次,至少一日3餐,尽量定时、定量,早、中、晚餐能量按照25%、40%、35%的比例分配。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易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可在3次正餐之间加餐2~3次。加餐量应从正餐的总量中扣除,做到加餐不加量。在总能量范围内,适当增加餐次有利于改善糖耐量并可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白癜风早期是什么症状
治疗皮肤病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nzi.com/ways/58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