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鲀(Tetraodontidae;pufferfishes),古时称“肺鱼”。英文名:pufferfish。河鲀为暖温带及热带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海洋的中、下层,有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江河中,当遇到外来危险时使整个身体呈球状浮上水面,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借以自卫。常见的有红鳍东方鲀(Takifugurubripes)、暗纹东方鲀(T.fasciatus)、黑鳃兔鲀(Lagocephalusinermis)、凹鼻鲀(Chelonodonpatoca)、黑斑叉鼻鲀(Aronthronnigropunctatus)等。
分布范围
河鲀在我国资源极为丰富,中国沿海产54种,年产量约达00~万吨,沿海一带几乎全年均可捕获。在长江、珠江则在春、夏之间出现汛期,为沿海及江河中下游的主要渔业对象之一。在我国,从辽宁至广东沿海共生活着0多种河鲀,其中的暗色东方鲀进入长江、珠江等水系的中、下游。
?
生活习性洄游
河豚每年月由外海游至江河口的咸淡水区域产卵。唯有暗色东方鲀(Fuguobscurus,英文名:Obscurepuffer)一种成群溯河进入淡水,5~6月在江河中有产卵;怀卵量一般在4~5万粒间。秋季水温下降,开始降河,和其它种类一样游向深海区,12月初返回深海区越冬。当年出生的幼鱼在江河或通江的湖泊中生活,到翌年春才回到海里,在海里长大至性成熟后再复进入江河产卵。进入长江的河鲀于4~6月,在中游江段或洞庭湖、鄱阳湖中产卵。
食性
河鲀的食性杂,以鱼、虾、蟹、贝壳类为食,亦食昆虫幼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高等植物的叶片和丝状藻类。在生殖洄游期间一般很少摄食。
自卫
河鲀的体型浑圆,主要依靠胸鳍推进。这样的体型虽然可以灵活旋转,速度却不快,是个容易猎取的目标。因此,河鲀演化出了迥异于一般鱼类的自卫机制。河鲀受到威胁时,能够快速地将水或空气吸入极具弹性的胃中,在短时间内膨胀成数倍大小,吓退掠食者。棘鲀科的刺河鲀身上甚至带有刺,膨胀时全身的刺便会竖起,令掠食者难以吞食。
物种分类
河鲀虫纹东方鲀鉴别特征:背腹面均光滑无棘,体背面灰褐色,具虫纹状白色花纹,胸斑小,其周围白色花斑状,体侧下方具一黄色纵带。全长0厘米左右,小型种。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河鲀横纹东方鲀鉴别特征:背腹及体侧密布细小棘,体背深褐色,具多条细浅色横带,体侧下方具一黄色纵带。全长25厘米,中小型种。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河鲀铅点东方鲀鉴别特征:背腹面均具弱小棘,体背黄褐色,具浅色小斑点,5~6条深褐色横带,体侧下方具一条黄色纵带。全长25厘米,小型种。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河鲀月腹刺鲀鉴别特征:全背部及腹部面具强小棘,体背褐绿色,尾鳍灰褐色或黄色,月牙形。全长达50厘米,中型种。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河鲀红鳍东方鲀?红鳍东方鲀(Fugurubripes)隶属于鲀形目、鲀科、东方鲀属,因体形似“豚”,常在河口捕到,故江、浙一带俗称“河鲀”,北方俗称艇巴,南方称之龟鱼。红鳍东方鲀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我国沿海共发现有17种东方鲀分布,红鳍东方鲀是个体最大、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之一。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高、营养丰富,素有“鱼类之王”的美称,深受广大美食家喜爱。但河鲀系有毒鱼类,且毒素是一种很强烈的神经毒,其制剂在临床上前景广阔。
红鳍东方鲀属高蛋白、低脂肪性鱼类。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而且河鲀鱼体内富含DHA、EPA和人体必需且不能自行合成的八种“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抗癌、抗衰老作用的硒、锌等元素的含量高于甲鱼和海参。安全食用河鲀,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补脑健脑、提高视力、抑制肿瘤等作用。此外河鲀鱼还有健胃养胃功效,一般的胃病患者若每年能吃一定量的河鲀,不乏神奇而愈的先例。
河鲀暗纹东方鲀暗纹东方鲀身体长椭圆形,前部钝园,渐向尾部狭小。口小,端位,横裂,上下领各具2个板状牙齿(同人的牙齿形状),唇发达,咬合力大,细裂,鳃孔小,侧位,为一弧形裂缝。眼小,可闭合,侧上位。鼻孔1对,显著。背鳍靠后,与臀鳍几乎相连。无腹鳍,尾鳍平截,后端灰褐色。侧线明显,每侧2条,分别位于背腹侧。其全身无鳞,头部、体背及腹部均披小刺,小刺为倒钩刺。体背及上侧部具灰揭色横带纹4~5条,下侧及腹部桔淡黄色至白色。胸鳍上方及背鳍基部各有一块黑斑,臀鳍黄色。体色随体长及环境水质稍有变异。
分布于我国黄海、渤海、和东海。朝鲜也有分布。
江苏南通中洋集团养殖的中洋河鲀就是暗纹东方鲀。
河鲀刺鲀为热带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层鱼类。肉食性,以坚硬的珊瑚、贝类、虾、蟹等为食。游泳能力弱,遇敌时吸进空气或水,使腹部膨胀,皮肤上的刺都竖立起来,用以自卫。有时遇到一大鱼袭击一群小刺鲀,它们全都竖起了刺并聚集成团,似一大刺球,使敌害望而生畏。为热带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层鱼类。平时,刺鲀身上的硬刺平贴在它的身上,看起来与别的鱼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当它遇敌时,它立即大口吞进海水,强大的水压使全身胀大2~倍,倒下的硬刺也竖立起来,形成一个大刺球,让敌人无法下口。体形比它稍大的鱼骤然看见到口的食物比自己还大,不落荒而逃才怪呢!刺鲀只有肝脏有剧毒。
河鲀绿河鲀绿河鲀又叫潜水艇、金娃娃、狗头、鸡泡鱼,属于鲀科观赏鱼,可以叫做斑点-绿色-河鲀。学名Tetraodonnigroviridis。在野生环境中可以长到17厘米,但在水族箱中通常长不到那么大,市场上出售的多在5厘米左右,是热带观赏鱼中很受欢迎的鲀科观赏鱼,与河鲀属于一个品种,幼体无毒(约厘米左右),成体有毒
河鲀黑斑叉鼻鲀黑斑叉鼻鲀(Arothronnigropunctatus),俗称狗头、污点河鲀,是辐鳍鱼纲鲀形目四齿鲀科的一种鱼类,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区,西起红海、非洲东岸,东至社会群岛,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
河鲀星斑叉鼻鲀又称模样河鲀,为鲀科叉鼻鲀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及印度洋、西达红海西北端的苏伊士港、西南达非洲南端伊利莎白港以西的克奈斯那、往东经印度及马来半岛诸海、到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台湾岛,包括南海等海域,属于热带海洋底层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毛里求斯。此种鱼有毒,主要生活区在珊瑚礁或岩礁的沙地上,在沙地挖凹窝栖息,单独出没,不会成群,最长可以达到厘米。
河鲀白点叉鼻鲀为鲀科叉鼻鲀属的鱼类。分布于菲律宾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和社会群岛、北至日本以及西沙群岛海等,属于暖水性鱼类。其卵巢和肝脏有毒。
河鲀菲律宾叉鼻鲀又称线纹叉鼻鲀,俗名黑线气规、条纹河鲀、规仔,为辐鳍鱼纲鲀形目四齿鲀科的一种。体呈圆筒形,被覆由鳞片特化的细棘;口小。鱼体背部为淡黄或淡棕色,具8~20条深褐色纵纹;腹部乳白。尾鳍圆形。
体内毒素
河鲀历史记载中国很有所见解。晋人左思《三都赋·吴都赋》便有“王鲔鯸鲐”之句,其注曰:“鯸鲐鱼河鲀状,如蝌蚪,大者尺余,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黄纹,性有毒。”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吴人嗜河鲀鱼,有遇毒者,往往杀人,可为深戒。”《太平广记》亦云:“鯸鲐鱼文斑如虎,俗云煮之不熟,食者必死。”《嘉靖江阴县志》在“鱼之属”中提到:“河鲀,……凡腹、子、目、精、脊血有毒。”《丹徒县志》称:“子与眼人知去之。血藏脂内,脂至肥美,有西施乳之称,食者必不肯弃。苟治不法,则危矣。”清代名医王士雄称:“其肝、子与血尤毒。或云去此三物,洗之极净,食之无害。”河鲀化学成分河鲀毒素是一种无色针状结晶体,属于耐酸、耐高温的动物性碱,为自然界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物质之一。其五千万分之一,就能在0分钟内麻醉神经,对人体的最低致死量为0.5毫克。但是这种极强的毒素,能溶入水,易溶于稀醋酸中,℃便开始炭化。在弱碱溶液里(以4%氢氧化钠处理20分钟),马上就被破坏为葡萄糖化合物而失去毒性。在℃加热4小时或℃加热小时,或℃加热0分钟,或℃以上加热10分钟,便可使毒素完全破坏,毒性消失。
药理作用
河鲀毒素有镇静、局麻、解痉等功效,能降血压、抗心律失常、缓解痉挛。作为镇痛药可取代吗啡、阿托品等;作为麻醉药品,其麻醉强度为普鲁卡因的多倍。在国际市场上1克河鲀(俗称河豚鱼)毒素价值17万美元,是黄金价格的1万倍。
河鲀有毒部位河鲀毒素所在部分和季节上的变化河鲀毒素所在部位为鱼体内脏。其包括:肝脏、生殖腺、肝脏、肠胃及血液等部位,其含毒量的大小,又因不同养殖环境及季节上变化而有差别,按长江河鲀和人工养殖河鲀的实例证明,各器官毒性比较如下:卵巢→脾脏→肝脏→血筋→眼睛→鳃耙→皮→精巢→肌肉。养殖河鲀(2龄以上)其器官毒性比较与野生河鲀一致,但含毒素量较低。
生殖腺 就是卵巢及精巢。卵巢含剧毒,为河鲀含毒量最大的强毒部分之一。精巢是微毒或无毒;卵巢与精巢为长圆形,位于腹腔后部,肛门附近。二者在生殖时期,易于辨别,睾丸为乳白色,卵巢为浅黄色;横断切面,精巢呈白乳糜状,而卵巢则呈颗粒状;但秋后因生殖期已过,卵巢与精巢皆呈萎缩,二者间较难辨别。
肝脏 为一较大纵长的器官,位于腹腔的右侧,上接膨大的胃部,下部尖端达肛门附近,呈灰褐色,内侧具有一绿色的胆囊。肝脏为河鲀剧毒部分,食河鲀时宜特别注意在食前务必剖除干净,人工养殖的可以通过油煎后食用。
皮肤和血液 皮肤含毒量因河鲀种类而异,河鲀皮肤含毒量甚微或无毒。血液特别是两块所谓脊血块即脾脏含有剧毒。
肠胃 胃部甚大,能吸入水或空气,使其膨大,胃之下为肠,肠在腹腔内作二回折即达肛门,胃和肠也有毒,但毒性比卵巢及肝脏小得多。
肌肉 肌肉可视为无毒,所以只要挖去河鲀的内脏,再剥去皮,洗得干净,是不会有毒的。但河鲀死后较久,内脏的毒素溶在体液中,时间一久,可以渗入肌肉,不可不防。特别是制作鱼片(鱼生),用2%~5%碱液浸洗,更加安全。
河鲀的卵巢和肝脏为河鲀内脏中第二大剧毒脏器,其含毒量的多少,常随季节上的变化而有差异,每年2~5月为卵巢发育期,毒性较强,到6~7月后,产卵期已过,卵巢萎缩,毒性亦减弱。肝脏和卵巢相同,普遍亦为春季毒性较强。此外,不同种类,其含毒量也不一致,而且即使同一种,有时含毒也不一致,一般雌的比雄的毒性强。
我们曾做过暗纹东方豚的毒性研究,取龄(2冬龄)性成熟暗纹东方豚的卵巢、肌肉、精巢、肝脏,对小鼠进行毒性试验。若按毒力0鼠单位(即MU)即相当于有毒的河鲀脏器1g能使小白鼠1kg致死来推算,卵巢、肌肉、精巢的毒力分别小于:6.6MU、4.5MU、8.1MU。0.5克河鲀毒素足以使2斤重的小狗死亡,人食用后一旦中毒,毒性发作很快,且一般无法抢救。
河鲀鱼浑身是宝,就是河鲀毒素,在医疗临床上也具有广泛用途,可制成戒毒剂、麻醉剂、镇静剂等,还可用于癌症的介入治疗。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0.5~小时,先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继而出现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口唇、舌尖、肢端及全身麻木、肢体无力。眼睑不垂、共济失调、声嘶,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昏迷;最后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河鲀毒素在人体内解毒和排泄较快,若8小时后未死亡者多能恢复。
中毒诊断
进食河鲀者出现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症状应考虑河鲀中毒,毒素鉴定:取尿液5毫升,注入雄蟾蜍腹腔内,0.5小时出现中毒症状为阳性。
河鲀中毒治疗有人报道,早期立即使用L-半胱氨酸静注可迅速解毒,呼吸肌麻痹用人工呼吸器及气管切开;肌肉麻痹,成人肌注士的宁2~ml/次,小儿酌减,应尽早使用皮质激素并可使用B族维生素。
食用方法
河鲀肌肉洁白如霜,肉味腴美,鲜嫩可口,含蛋白质甚高,营养丰富。唯肝脏、生殖腺及血液含有毒素,经处理后,始可食用。腌制后俗称“乌狼鲞”。卵巢可提制河豚毒素结晶,供医药用。[1]
亚洲的日本、朝鲜及中国均极喜爱吃河鲀;凡品尝过的人都赞美道:“不吃河鲀,不知鱼味。”食用河鲀肉,除品尝其鲜美外,还有降低血压,治腰腿酸软,恢复精力等功能。食用河鲀,首先要使肌肉保持新鲜,加工处理要极为严格。方法是沿脊骨剖开鱼体,将皮肤撕下,砍掉头,挖去内脏,将鱼肉在清水中反复洗涤,彻底清除血液方可食用。河鲀的毒素主要分布于卵巢和肝脏,其次是肾脏、血液、眼睛、鳃和皮肤;而精巢和肌肉是无毒的。如果鱼死后较久,内脏毒素溶入体液中便能逐渐渗入肌肉内。其毒素的毒量多少,常因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异。每年2~5月为卵巢发育期,毒性较强;6~7月产卵后,卵巢退化,毒性减弱。肝脏也以春季产卵期毒性最强。所以,每当春末夏初鲜食河鲀鱼时,应特别谨慎,必须选择鲜活鱼体,严格去除内脏,以免中毒。一吨鲜河鲀肉出口价高达千多美元。在日本,每斤活鱼合人民币40多元且供不应求。日本有关机构,为了满足日本人民对河鲀的需求,多次与我国有关方面协商,希望从中国进口河鲀鱼。除鲜食外,它也可腌制、腌制成咸干品,食用更为安全。腌制方法是:把洗净之鱼肉,加5~10%的盐腌渍,半月后出晒,如在腌制过程加入一定量的碱性物质,如碳酸钠等,能更有效地破坏河鲀毒素。
河鲀的毒素虽毒却是无价之宝,用极小剂量即可止痛,其效果比常用麻醉药可卡因强16万倍;若制成强镇痛剂,对癌症病人止痛常有奇效。它对皮肤痒、痒疹、疥疹、皮肤炎、气喘、百日咳、胃痉挛、破伤风痉挛、遗尿、阳痿等疾病,也均有显著疗效。国际上“河鲀毒素”每克售价高达5万多美元,比黄金贵0倍!另外,除鲀毒素外,利用它的皮肤提炼的止血粉,对大出血亦有特效。用鱼籽同蜈蚣烧焦研末,调麻油后可搽治疥癣虫疮;用卵或肝焙干研末,调和麻油,外涂患处能治疮疖、无名肿毒、颈淋巴结核、乳腺癌。若被刺毒鱼类刺伤,可用它的鱼血外涂患处。在医药工业上,常利用它的精巢提炼鱼精蛋白、精氨酸和鱼素;它的卵巢、血液、内脏等,可提炼河鲀毒素;肝可提制甘油;胆可提制牛磺酸;皮可制成胶片。总之,河鲀全身几乎无一废物,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利用。
河鲀史话
河鲀饮食文化的发展与六朝建都南京有关。据史载,公元世纪到6世纪末,三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相继建都于建康(今南京),这是一个经战国之后中国思想界最活跃的时代。六朝建都南京,人流、物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河鲀饮食文化才有可能在长江下游兴起。到了10~12世纪的宋代,文人志士纷纷修诗写词,才有河鲀的诸多精彩描述。[]
根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早在距今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时代,长江下游沿岸的人们就品尝过河鲀,知道它有大毒了。0多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属地,吴越盛产河鲀,吴王成就霸业后,河鲀被推崇为极品美食,吴王更将河鲀与美女西施相比,河鲀肝被称之为“西施肝”,河鲀精巢被称之为“西施乳”。人们品尝河鲀的习俗比当今日本人还有过之无不及,特别是品尝河鲀精巢时,对其洁白如乳、丰腴鲜美、入口即化、美妙绝伦的感觉,不知该如何形容,有人联想起越国美女西施,于是“西施乳”就在民间传开了。 到了宋代景祐五年(公元年),著名诗人梅尧臣在范仲淹席上,当同僚们绘声绘色地讲述河鲀时,忍不住即兴作诗:“春州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鲀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李时珍在《本草集解》中还提到宋人严有翼在《艺苑雌黄》中说:“河鲀,水族之奇味,世传其杀人,余守丹阳、宣城,见土人户户食之。但用菘菜、蒌蒿、荻芽三物煮之,亦未见死者。”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毕0年功力,从上古炎黄帝至明代余部巨著中悉心广搜穷揽,全面总结了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中国药物学的成就,他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说:“据草创于大禹、成书于夏、完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河鲀名铈鱼,吴人说它的血有毒,肝脏吃下去舌头就发麻,鱼子吃下去肚子发胀,眼睛吃下去就看不见东西了。宋(约年)人马志在《开宝本草》中说:河鲀,长江、淮河、黄河、海里面都有…”。
现如今的海安是最早食用河豚的地区,多年前的青墩见证了河豚的美味。
古往今来,随着生态环境的变迁,淮河、黄河的河道及入海口多次改变,黄河故道还遗留在江苏涟水等地;江苏的洪泽、淮阴、淮安、金湖、阜宁皆位于淮河下游,但人们在黄河、淮河中再也没有见到过河鲀。据作者调查,现黄河流域和淮河两岸,根本就不认识河鲀也不会食用河鲀;而在苏北沿海一带和长江扬中下游两岸的人们普遍认识河鲀、嗜食河鲀,至今传承的河鲀饮食文化与苏东坡、梅尧臣等的描述完全合拍。从古人对河鲀分布、生态习性、外部形态、行为的描述来看,“拼死吃河鲀”中的河鲀,应该指的是春天从海洋进入长江下游行生殖洄游的暗纹东方鲀。
严嵩吃河鲀的故事
艇巴鱼是有毒性鱼类,其血液、内脏和卵巢都含有剧毒,误食艇巴而丧生的事时有发生,就是那些自恃的闯海人,因一时不慎,处理不当而中毒致死的也屡见不鲜。因艇巴鱼毒还演绎出不少民间传奇。
明代世宗朝有个贪鄙奸横的权臣严嵩,80多岁的时候,从山东蓬莱纳一渔家少女为妾。吃腻了山珍海味的严嵩,其下属独出心裁地为其婚宴策划出艇巴宴,以示献媚助兴,得到严嵩首肯,遂带上艇巴鱼,还有从山东雇佣的庖厨一起火速赴京。为防万一,以年轻的岳父为担保一同前往。
婚庆那日,当朝重臣、达官贵人、地方要员等宾客云集,纷纷前来恭喜道贺,热闹非凡。当最后一道香喷喷的清炖艇巴鱼端上桌时,垂涎欲滴的宾客争相为食,一眨眼工夫,一大盘艇巴鱼早已入口下肚了。
正当大家余兴未尽品评着艇巴鱼的美滋美味时,中间南侧靠窗一桌有一身穿长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徒然倒地,口冒白沫,浑身抽搐而不省人事。“有人中毒了!”婚宴一派哗然、乱作一团。严嵩爪牙直奔厨房捉拿厨子,可厨子一个也不见了,“岳父”也没了踪影。
慌乱中严嵩勃然大怒,责问小妾:“何以解毒?”
小妾说:“惟有黄汤。”
严嵩问道:“何为黄汤?”
小妾说:“即粪水。”
严嵩即刻下令去茅厕担来粪水。
为解毒活命,宾客们顾不上颜面尊严,人人端起碗,个个扬起脖,闭上眼将粪水喝下,哇哇地将抢食的艇巴鱼等食物全部呕吐出来,甚至五脏六腑都要倒出来,婚宴霎时臭气熏天,一片狼藉,一片哀鸣。
话说首次进京的乡下人,忙完了艇巴鱼这道菜,都跑到街口看光景溜街去了,他们被生擒回来。正想问罪,此时那位倒地的仁兄苏醒过来,道出了事情的真象。原来,席间书生外出小解,待他回来时艇巴鱼被一扫而光,就顿时生了大气,癫痫的老病复发……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
这就是“黄汤”解鱼毒的故事(小说《三侠五义》中有相似的故事,即第四十三回 翡翠瓶污羊脂玉秽 太师口臭美妾身亡)。
河鲀鱼的有毒成分是河鲀毒素,它是一种神经毒,人食入豚毒0.5~毫克就能致死。河鲀的肝、脾、肾、卵巢、睾丸、眼球、皮肤及血液均有毒。以卵、卵巢和肝脏最毒,肾、血液、眼睛和皮肤次之。毒素耐热,℃8小时都不被破坏,℃1小时才能破坏,盐腌、日晒亦均不能破坏毒素。
每年春季是河鲀鱼的产卵季节,这时鱼的毒性最强,所以,春天是河鲀鱼中毒的高发季节。中国《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河鲀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捕获的有毒鱼类,如河鲀鱼应拣出装箱,专门固定存放”,所以,河鲀鱼还是不吃为好。仅有少数人是拼死吃河鲀,但多数人是因不认识河鲀鱼而不小心吃了引起中毒。
养殖技术
河鲀室内越冬技术多数育苗室在春、夏季育苗工作结束后就一直闲置。河鲀越冬前,应首先检查设施是否完好,如水泵、阀门及进、排水系统是否畅通,水池有无漏水,门窗、玻璃及屋顶能否密闭,尽量提高越冬温室的保温性能。然后对整个进水系统用每立方米0克的漂白粉化水消毒。2天后将漂白粉溶液放掉,冲洗后注水,为河鲀越冬作准备。河鲀入越冬池不宜过早或过晚,过早会加大管理费用,过晚河鲀易冻伤,且拉网操作及运输都不方便。根据经验,一般水温降至15~17℃时便可将河鲀拉网起捕入池。河鲀有自残习性,因而入池时应按规格分选、分养。各越冬池的河鲀规格应尽量整齐。河鲀室内放养密度因越冬条件、鱼体大小等不同而有较大差别,换水条件好、设备配套的水池,每立方米可放养河鲀5~7公斤。
日常管理
1.饵料投喂
河鲀入池后,水温在15~17℃时仍有摄食能力,应定时投喂。进池初期先诱食,使河鲀形成定点摄食的习惯。投喂湿的颗粒饵料,现做现喂,日投喂量为河鲀体重的0.5%~%,每天投喂1~2次。水温在12℃以下时,河鲀食量明显下降。水温在10℃时,河鲀基本不再摄食,这时要停止投饵。投饵时应尽量使河鲀吃好,投饵结束后要及时捞出残饵,以防水质恶化。可在饵料中加入少量维生素E和C,预防其患营养性疾病。
2.水质管理
在高密度越冬时,必须保持良好的水质,最好是用消毒处理过的水。水温适宜,河鲀尚能摄食,需要投饵,池塘一般应全部换水,且要连续充气;水温较低,河鲀停止摄食,换水量可减少到池水的10%~0%,间断性充气,每次充气0分钟,停气0分钟。每天晚上应加强充气,防止因停气缺氧而死鱼。池中的粪便、残饵及水表被膜、污物要及时清理,防止污染水质。
.鱼病防治
河鲀室内越冬密度大,容易发生疾病。鱼种入池前要进行药浴,清除体表寄生虫,防止受伤个体感染细菌或水霉菌。在越冬期间应以预防为主,一般每隔10~15天,用抗菌素类药物进行体表消毒;亦可每隔15~20天连续投喂含抗菌素的药饵天,对其进行体内消毒。对已患病的鱼要及时捞出,隔离治疗,以防鱼病蔓延。
4.水温控制
在河鲀越冬过程中,应经常注意水温的变化和天气预报,在寒潮来临前应做好充分准备,保证升温设备能及时运转。当室内水温低于12℃时,要采取升温措施,提高水温至14℃左右,并控制恒定。
5.倒池换水
换水可以降低水中的代谢废物和病菌数量,使水环境得到改善。倒池可以周期性地对鱼池进行彻底消毒、杀灭池中的有害生物和寄生虫,改善池水环境,减少鱼病的发生,提高越冬成活率。一般1个月倒池1次,对越冬池彻底消毒。倒池最好是使用邻池,可减少劳动强度,用虹吸法将上层池水吸至消毒好的池子。一般每天吸污1~2次,将粪便、残饵等污物吸到池外,减少水体污染。同时每周换水或补水1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5~1/4。
降低成本
1.降低热能消耗
可利用余热、电厂冷却水、地热水等资源,减少养殖单位的热能投入;加强保温措施,减少越冬池的散热,控制越冬水温在14℃左右。
2.降低电能用量
冬季水池中溶氧为每升6毫克,河鲀在溶氧量为每升毫克时,仍能正常摄食和游动,无缺氧征兆。因此,可通过监控测定溶解氧,调整充气和停气的时间比例,节约电能。河鲀在室内越冬可以采取充氧1小时,停气小时的间断充气。
.降低海水和盐卤用量
河鲀适盐范围在20以下。在鱼种适应越冬环境后,可每次降低盐度5左右,并结合换水,逐渐改用淡水,这样可降低海水和盐卤的用量,延长倒池换水周期。
4.提高成活率
越冬期内,每月应进行1次药物预防处理,加强鱼病防治,发现病鱼应及时捞出隔离治疗。在温度、盐度、水质和溶氧等方面,创造适应河鲀越冬的环境,减少其发病或死亡。
河鲀室内越冬不受地域、气候条件约束,是南北方皆宜的越冬方法。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电厂冷却水、工厂余热、山洞、隧道等进行河鲀越冬,可达到规模化越冬。
河鲀池塘育苗技术小规格鱼种养殖
(一)池塘选择
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周年水温变化较小。若用半咸水或淡水养殖,应选择提水方便、路线短、扬程低的地方建池。池底基本不漏水、渗水,筑堤建闸较容易。另外,要求交通、供电方便,池塘周围无高大建筑物,同时不易受风暴或洪水的冲击。
(二)池塘清整、消毒
在冬季或农闲时将池塘中水排干,挖出池底淤泥,然后自然曝晒。鱼种下池前应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清塘消毒。生石灰每亩用量为~公斤,漂白粉用量为0~40ppm,一星期后蓄水放鱼,并施足基肥,以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
(三)鱼种放养
鱼种在室内培育到1.2~1.5厘米,亩放1~2万尾。运输距离较近可用塑料桶带水运输,若运输距离较远则应用塑料袋充氧运输,每袋装~0尾,运输时间在7~8小时内可保证成活率,运输用水最好为~5ppm的盐水,放养时温度应在18℃以上,注意袋内外温差不宜过大。
(四)饵料投喂及水质控制
鱼种全长厘米前每亩池塘每天投喂1千克黄豆浆,以繁殖浮游生物,为鱼种提供充足饵料,同时注意透明度,一般0厘米左右;水色绿豆色,水中浮游生物数量丰富,但不成团或成群,不能在水中聚群施转。若饵料生物过多,则应注入新水,降低生物密度,保持水质清新。通过有效调控溶氧和水质,多数鱼种下塘20天后规格可达厘米左右,此时在投喂豆浆以控制饵料生物的同时,用鳗料做成黄豆大小的软颗粒,间隔1米投喂一粒在滩上,以驯化鱼种吃食鳗料的习惯,此时应分稀进行大规格鱼种培育。
大规格鱼种养殖
(一)鱼种运输及放养
为保证鱼种质量,暗纹东方鲀应为正宗鱼种。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溯水性强的个体作为放养对象。运输一般用塑料袋充氧运输,~4厘米的苗种每袋装~尾,可运输5~8小时,成活率95%以上。苗种放养前最好用5ppm漂白粉或1ppm孔雀石绿消毒10分钟,放养时应注意温差不宜过大。暗纹东方鲀应稀养,~5厘米的鱼种池塘放养密度为0~尾/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体交换量大的池塘可以适当加大放养密度,可每亩~0尾。随鱼体生长,逐渐捕大留小,分稀养殖。
(二)驯养
暗纹东方鲀经驯化后可投喂碎杂饵鱼肉、虾、螺肉、蚌肉等。苗种放养一周内,用新鲜适口的鱼肉、虾肉、贝肉等作为开口饵料,进行驯化,使之逐渐适应养殖环境和饵料组成。待河鲀鱼习惯吃食后,逐渐在饵料中拌入人工饲料,并逐渐增加人工饲料的量。直至完全吃食人工饲料,驯食期间确保饵料鲜度是驯食成功的关键。
(三)投饵
饵料以鳗料为主,每天饵料投喂量占鱼体重的%~7%左右,投喂时需定位(投饵位置固定)定量(多喂多投、少喂少投,以鱼吃饱为原则),定速(投饵 速度按慢—快—慢的原则),定质(饵料适口、新鲜、干净)。一般日投饵两次。池中最好搭食台,以便及时检查摄食情况,若投饵后两小时食台上仍有剩余饵料则需减少投喂量,食台需常清洗、曝晒以免病菌滋生。
(四)水质调控
河鲀喜水质清新的环境,池塘养殖应根据水色、水质、透明度、溶氧及鱼虾活动情况不定期加注新水,每月大换水一次以改善水质。由于河鲀生长适温范围为9~2℃,夏季池水温度超过2℃时需注入温度较低的深井水或河水以调节池水温度,冬季因池水温度低于9℃时需进入温室越冬。另外,河鲀鱼对溶氧要求较高,当水中溶氧低于1·5g/L时开始浮头,低于1.mg/L时开始死亡,适宜的溶氧需保持在mg/L以上,溶氧缺乏时需用增氧机或气泵增氧。
(五)不同规格分养
不同大小的河鲀抢食能力差异较大,抢食时大个体常常攻击小个体,严重影响小个体的摄食和生长。因而就对不同规格的个体进行分养,分养一般0~45天进行一次。保证充足投饵,及时分养和适当稀养可有效防止鱼体的相互残杀,提高养殖成活率。
(六)日常管理
每于坚持巡塘,观察河鲀的活动,摄食及水色、水质情况、检查养殖设施。每天定时测量水体理化因子。如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COD、PO4-P、透明度等,做好日常记录,以利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以后的生产。每隔10~15天测定鱼体生长情况,做好记录,以作为投食的参考依据。通过4~5个月的精心饲养,当年鱼种规格可达~克,成活率可稳定在85%~95%。
河鲀疾病防治白口病
病毒性疾病白口病该病是病毒感染症,流行于高温期,病鱼以1龄以下的鱼为主,可造成鱼群的大量死亡,是河鲀鱼养殖中最主要的疾病。
发病症状:病鱼首先口部发黑,然后变成溃疡状白化,继而上下颚的齿槽露出,呈“烂嘴”状。内部表现为肝脏淤血及线状出血痕,重症者表现特异的狂乱游动、相互撕咬的异常行动。
发病原因:综合各种实验结果表明,此病是病毒感染。感染途径多为互相残杀接触感染所致。
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应以预防为主,及时分选分养避免密度过大,保证饵料优质,投喂及时。
寄生虫病
1.异沟虫病是河鲀鱼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早期已有发现,近些年来此病发生已有所减少,多发生在用金属网箱养殖的河鲀鱼群中。此病是非暴发性的,很少在短期内大量死亡,只是长时间的每天有少量的死亡现象。
症状:异沟虫完全以吸食河鲀鱼的血液为营养,寄生数量多时,河鲀鱼体色变黑,身体瘦弱。鳃呈明显贫血症状,变为苍白色,分泌过多的黏液,鳃瓣与寄生虫接触的地方组织崩坏,有腐臭气。病鱼失去食欲,游泳无力,逐渐衰弱而死。此病仅从外观还难以确诊,必要时对鳃进行肉眼和显微镜检查,以确诊此病。
病因:由单殖吸虫异沟虫寄生在鳃瓣、鳃腔内膜引起。成虫长约1厘米,肉眼清晰可辨。但鳃瓣上的小虫仍需显微镜观察确诊。
防治方法:用一般的药物(外用或内服)驱虫效果不佳,实践经验是不用金属网箱养殖防止此病效果较好。另外养殖海水需交换良好。
2.三代虫病该病主要危害1龄鱼,若不能即时发现会增加死亡。故此病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发病症状:早期病鱼的外观难以判断。此病多发于水温下降时,如发现鱼游戏、摄食不活泼,体表有部分黏液白浊,胸鳍不透明。严重时可见鳃丝上有斑点淤血,鳃瓣边缘呈灰色,鱼皮肤糜烂、发红、出血、鱼鳍损伤,病鱼衰弱,最终死亡。
发病原因:是扁形动物门、单殖吸虫纲、多钩亚纲的三代虫寄生在体表各处及鳃孔内膜等处所致。
预防措施:因为三代虫的传播是河鱼与河鲀鱼之间的直接接触,所以饲养鱼类的种群密度一定不要过大。
治疗方法:用20ppm高锰酸钾浸洗病鱼15~0分钟;ppm~00ppm福尔马林浸洗病鱼25分钟,或者50ppm福尔马林浸洗14小时。
.车轮虫病此病是河鲀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近些年来由于海水水质愈来愈差,致使此病愈来愈普遍。
?
哈尔滨白癜风医院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好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