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经,全称足太阳膀胱经,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循行路线
足太阳膀胱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
膀胱经起于眼内角,横过前额,直达头之顶部,并有支脉联系脑部,其主经脉则沿后脑向下走,分为两支脉,一支脉从后颈的底部,一直向下走,平行于脊椎,达至臀部,于臀部进入体内,与膀胱联系,其他支脉则横过肩背后部,在较外部向下循行,与内支脉相邻及平衡,直达臀部。两条支脉分别沿着不同路径行于大腿后部,于膝后汇合,汇合后继续向下沿着小腿背部行走,绕过外踝(外脚眼),循行于脚部外侧,直达足尾趾尖侧端,与肾经相接。
症候及主治
膀胱经失调可引致膀胱功能的问题,此外亦与某些表证有关,因膀胱经主表,外邪浸袭体表时,膀胱经是首先受袭之经。常引致小便不通、遗尿、目痛、鼻塞多涕、鼻衄等,头痛、颈痛、背痛、腰痛、臀部痛等亦显示膀胱经的问题。
本经穴位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病证以及神志病。
虚症:背部异常、腰痛、脚神经异常、腿酸、痔疮尿频等。
实症:后颈部疼痛、坐骨神经痛、腰痛、头疼、流泪、流鼻血等。
按现代医学来划分: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发烧、各种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腹痛、痢疾、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急慢性胃炎、肝炎、胆囊炎。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阳痿、睾丸炎、闭经、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糜烂。
其他:失眠、腰背痛、坐骨神经痛、中风后遗症、关节炎、经脉所过的肌肉痛。
养生法
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点至17点)旺。
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最为突出。此时适当活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喝滋阴泻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
膀胱最活跃的时候,适合多喝水。要想尿尿,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总是憋着,否则久了,就会有“尿潴留”等情况发生。即膀胱括约肌出现没有弹性的状况。
饮食建议:木耳、黑芝麻、黑豆、胡椒、羊肉、鸡肉、牛肉。
穴位详解
本经穴位: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骨至阴
(1)睛明BL1Jīngmíng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解剖]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上方为鼻睫神经。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
[配伍]配球后、光明治视目不明。
[刺灸法]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左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寸。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本穴禁灸。
[附注]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素问气府论注》)
(2)攒竹BL2Cuánzhú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解剖]有额肌及皱眉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目闰)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配伍]配阳白治口眼歪斜、眼睑下垂。
[刺灸法]平刺0.5~0.8寸。禁灸。
(3)眉冲BL3Méichōng
[定位]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解剖]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配伍]配太阳治头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
(4)曲差BL4Qǔchā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
[解剖]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头痛,鼻塞,鼽衄,目视不明。
[配伍]配合谷治头痛、鼻塞。
[刺灸法]平刺0.5~0.8寸。
(5)五处BL5Wǔchù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解剖]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
[配伍]配合谷、太冲治头痛、目眩。
[刺灸法]平刺0.5~0.8寸。
(6)承光BL6Chéngguā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解剖]有帽状腱膜;有额动、静脉,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当额神经外侧支和枕大神经会合支处。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热病。
[配伍]配百会治头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
(7)通天BL7Tōngtiān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解剖]有帽状腱膜;有颞浅动、静脉和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鼻渊。
[配伍]配迎香、合谷治鼻疾。
[刺灸法]平刺0.3~0.5寸。
(8)络却BL8Luòquè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解剖]在枕肌停止处;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头晕,目视不明,耳鸣。
[配伍]配风池治头晕。
[刺灸法]平刺0.3~0.5寸。
(9)玉枕BL9Yùzhěn
[定位]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解剖]有枕肌;有枕动、静脉;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头项痛,目痛,鼻塞。
[配伍]配大椎治头项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
(10)天柱BL10Tiānzhù
[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解剖]在斜方肌起部,深层为头半棘肌:有枕动、静脉干;布有枕大神经干。
[主治]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病,热病。
[配伍]配大椎治头痛项强。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11)大杼BL11dàzhù
[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配伍]配肩中俞、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l)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手足太阳经交会穴。(2)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12)风门BL12fēngmén
[定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深层为最肌;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二、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配伍]配肺俞、大椎治咳嗽、气喘;配合谷治伤风咳嗽。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
(13)肺俞BL13fèishū
[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三或第四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配伍]配风门治咳嗽喘;配合谷、迎香治鼻疾。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肺的背俞穴。
(14)厥阴俞BL14juéyīnshū
[定位]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布有第四肋间动、静脉后支;正当第四或第五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四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咳嗽,心痛,胸闷,呕吐。
[配伍]配内关治心痛、心悸。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心包背俞穴。
(15)心俞BL15Xīnshū
[定位]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五或第六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五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
[配伍]配巨阙、内关治心痛、惊悸;配内关、神门治失眠、健忘。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心的背俞穴。
(16)督俞BL16Dūshū
[定位]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有斜方肌,背阔肌肌腱,最长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后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肩胛背神经,第六或第七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六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
[配伍]配内关治心痛、胸闷。
[刺灸法]斜刺0.5~0.8寸。
(17)膈俞BL17Géshū
[定位]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在斜方肌下缘,有背阔肌,最长肌;布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七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配伍]配内关、足三里治呕吐、呃逆;配足三里、血海、肓膏治贫血。
[刺灸法]斜刺0.5之0.8寸。
[附注](1)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18)肝俞BL18Gānshū
[定位]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九或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九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狂痫,脊背痛。
[配伍]配支沟、阳陵泉治胁痛;配太冲治目眩。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肝的背俞穴。
(19)胆俞BL19Dǎnshū
[定位]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在背阔肌,最长肌和腱肋肌之间;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主治]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
[配伍]配阳陵泉、太冲胆道疾病。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胆的背俞穴。
(20)脾俞BL20Pǐshū
[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一胸神经后支肌支。
[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配伍]配足三里治腹脱、便秘。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脾的背俞穴。
(21)胃俞BL21Wèishū
[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肋下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配伍]配中脘、梁丘治胃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胃的背俞穴。
(22)三焦俞BL22Sānjiāoshū
[定位]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一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肠鸣,腹胀,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
[配伍]配气海、足三里治肠鸣、腹胀。
[刺灸法]直刺0.5~1寸。
[附注]三焦背俞穴。
(23)肾俞BL23Shènshū
[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主治]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配伍]配太溪、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翳风、耳门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直刺0.5~l寸。
[附注](l)肾的背俞穴。
(24)气海俞BL24Qìhǎishū
[定位]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主治]肠鸣腹胀,痔漏,痛经,腰痛。
[配伍]配足三里、天枢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直刺0.5~1寸。
(25)大肠俞BL25Dàchángshū
[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四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三腰神经皮支,深层为腰丛。
[主治]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配伍]配气海、足三里、支沟治便秘。
[刺灸法]直刺0.8~1.2寸。
[附注]大肠背俞穴。
(26)关元俞BL26Guānyuánshū
[定位]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有骶棘肌,有腰最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五腰神经后支。
[主治]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痛。
[配伍]配气海治腹胀。
[刺灸法]直刺0.8~1.2寸。
(27)小肠俞BL27Xiǎochángshū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解剖]在骶髂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的外侧支;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五腰神经后支。
[主治]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疝气,腰腿疼。
[配伍]配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关元治腹胀、痢疾、便秘。配肾俞、三阴交、三焦俞、关元、曲泉治泌尿系结石。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8~1寸;灸3~7壮。
(28)膀胱俞BL28Pángguāngshū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解剖]在骶棘肌起部和臀大肌起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布有臀中皮神经分支。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
[配伍]配肾俞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8~1.2寸。
[附注]膀胱背俞穴。
(29)中膂俞BL29Zhōnglǚshū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解剖]有臀大肌,深层为骶结节韧带起始部;当臀下动、静脉的分支处,布有臀下皮神经。
[主治]泄泻,疝气,腰脊强痛。
[配伍]配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直刺1~1.5寸。
(30)白环俞BL30Báihuánshū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
[解剖]在臀大肌,骶结节韧带下内缘;有臀下动、静脉,深层为阴部内动、静脉;布有皮神经,深层为阴部神经。
[主治]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部疼痛。
[配伍]配三阴交、肾俞、治遗尿、月经不调。
[刺灸法]直刺1~1.5寸。
(31)上髎BL31Shàngliáo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
[解剖]在骶棘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当额外
侧动、静脉后支处;布有第一髂神经后支。
[主治]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阳萎,腰痛。
[配伍]配三阴交、中极、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1~1.5寸。
(32)次髎BL32Cìliáo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主治]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三阴交、中极、肾俞治遗尿;配血海治痛经。
[刺灸法]直刺1~1.5寸。
(33)中髎BL33Zhōngliáo
[定位]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三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主治]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腰痛。
[配伍]配足三里治便秘。
[刺灸法]直刺1~1.5寸。
(34)下髎BL34Xiàliáo
[定位]在骶部,当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当第四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主治]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腰痛。
[配伍]配气海治腹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
(35)会阳BL35Huìyáng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解剖]有臀大肌;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布有尾骨神经;深部有阴部神经干。
[主治]泄泻,便血,痔疾,阳萎,带下。
[配伍]配承山治痔疾。
[刺灸法]直刺1~1.5寸。
(36)承扶BL36Chéngfú
[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解剖]在臀大肌下缘;有坐骨神经伴行的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为坐骨神经。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配伍]配委中治腰骶疼痛。
[刺灸法]直刺1~2寸。
(37)殷门BL37Yīnmén
[定位]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解剖]在半腱肌与股二头肌之间,深层为大收肌;外侧为股深动、静脉第三穿支;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大肠俞治腰痛。
[刺灸法]直刺1~2寸。
(38)浮郄BL38Fúxì
[定位]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解剖]在股二头肌键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腓总神经处。
[主治]便秘,股腘部疼痛,麻木。
[配伍]配承山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1.5寸。
(39)委阳BL39Wěiyáng
[定位]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解剖]在股二头肌键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腓总神经处。
[主治]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配伍]配三焦俞、肾俞、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1~1.5寸。
[附注]三焦经下合穴。
(40)委中BL40Wěizhōng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解剖]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配伍]配大肠俞治腰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附注]足太阳经所入为“合”。
(41)附分BL41Fùfēn
[定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在肩胛岗内端边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颈横动脉降支,当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
[主治]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配伍]配大椎治颈项强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42)魄户BL42Pòhù
[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背侧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
[主治]咳嗽,气喘,肺痨,项强,肩背痛。
[配伍]配天突、膻中治咳喘。
[刺灸法]斜刺0.5一0.8寸。
(43)膏肓BL43Gāohuāng
[定位]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
[主治]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配伍]配尺泽、肺俞治咳喘。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4)神堂BL44Shéntáng
[定位]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病。
[配伍]配膻中治胸闷。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5)譩譆BL45 Yìxǐ
[定位]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在斜方肌外缘,有髂肋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
[主治]咳嗽,气喘,疟疾,热病,肩背痛。
[配伍]配大椎、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6)膈关BL46Gěguān
[定位]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
[主治]胸闷,嗳气,呕吐,脊背强痛。
[配伍]配内关治嗳气。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7)魂门BL47Húnmén
[定位]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九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八、九胸神经后支。
[主治]胸胁痛,呕吐,泄泻,背痛。
[配伍]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肋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8)阳纲BL48Yánggāng
[定位]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十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配伍]配气海治腹胀。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9)意舍BL49Yìshě
[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经后支。
[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配伍]脾俞、胃俞治腹胀。
[刺灸法]斜刺0.5~0.8寸。
(50)胃仓BL50Wèicāng
[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有背阔肌,髂肋肌;有肋下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十三胸神经后支。
[主治]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水肿,背脊痛。
[配伍]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51)肓门BL51Huāngmén
[定位]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
[主治]腹痛,便秘,痞块,乳疾。
[配伍]配气海天、枢治便秘。
[刺灸法]斜刺0.5~0.8寸。
(52)志室BL52Zhìshì
[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二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一腰神经外侧支。
[主治]遗精,阳萎,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配伍]配命门治遗精。
[刺灸法]斜刺0.5~0.8寸。
(53)胞肓BL53Bāohuāng
[定位]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解剖]有臀大肌,臀中肌及臀小肌;正当臀上动、静脉;布有臀上皮神经,深层为臀上神经。
[主治]肠鸣,腹胀,便秘,癃闭,腰脊强痛。
[配伍]配委中治腰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
(54)秩边BL54Zhìbiān
[定位]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解剖]有臀大肌,在梨状肌下缘;正当臀下动、静脉深层当臀下神经及股后皮神经,外侧为坐骨神经。
[主治]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委中、大肠俞治腰腿疼痛。
[刺灸法]直刺1.5—2寸。
(55)合阳BL55Héyáng
[定位]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解剖]在腓肠肌二头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腘动、静脉;布有腓肠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配伍]配腰阳关治腰痛。
[刺灸法]直刺1~2寸。
(56)承筋BL56Chéngjīn
[定位]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解剖]在腓肠肌两肌腹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配委中治下肢挛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
(57)承山BL57Chéngshān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解剖]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股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配大肠俞治痔疾。
[刺灸法]直刺1—2寸。
(58)飞扬BL58Fēiyáng
[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解剖]有腓肠肌及比目鱼肌;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配伍]配委中治腿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
[附注]足太阳经络穴
(59)跗阳BL59Fùyáng
[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解剖]在腓骨的后部,跟腱外前缘,深层为拇长屈肌;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脉末支;布有腓肠神经。
[主治]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
[附注]阳跷脉郄穴。
(60)昆仑BL60Kūnlún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有腓骨短肌;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布有腓肠神经。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癫痫,难产,腰骶疼痛,脚跟肿痛。
[配伍]配风池治头痛、目眩。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l)足太阳经所行为“经”。(2)《针灸大成》:“妊妇刺之落胎。”
(61)仆参BL61Púcān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腓动、静脉的跟骨外侧支;布有腓肠神经跟骨外侧支。
[主治]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
[配伍]配太溪治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
(62)申脉BL62ShēnMài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酸痛,目赤肿痛,失眠。
[配伍]配肾俞、肝俞、百会治眩晕。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
(63)金门BL63Jīnmén
[定位]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解剖]在腓骨长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间;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主治]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配伍]配太阳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足太阳经郄穴。
(64)京骨BL64Jīnggǔ
[定位]在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主治]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配伍]配百会、太冲治头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足太阳经所过为“原”。
(65)束骨BL65Shùgǔ
[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第四趾跖侧总动、静脉;有第四趾跖侧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腿痛。
[配伍]配肾俞、太冲治目眩。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足太阳经所注为“输”。
(66)足通谷BL66Zútōnggǔ
[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趾跖侧动、静脉;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配伍]配大椎治项强。
[刺灸法]直刺0.2~0.3寸。
[附注]足太阳经所溜为“荥”。
(67)至阴BL67Zhìyīn
[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动脉及趾跖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
[配伍]配太冲、百会治头痛。
[刺灸法]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附注]足太阳经所出为“井”。
大健康网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