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马尔康、绵阳市平武县、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以及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等地。据年统计,户籍登记为羌族的人口为32.65万。但是在年“5.12”特大地震灾难中,羌族人口损失将近10%。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一支。
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崇拜,所谓“白石莹莹象征神”。羌民一般都在石碉房和碉楼顶上供奉着5块白石,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在自然界中,天、地、山、树与羌民的生产、生活至为密切,所以便成为崇拜对象。除此之外,羌民信仰的神灵还有火神、地界神、六畜神、门神、仓神、碉堡神等等。另外,羌族各村寨还有彼此不同的地方神。这些地方神又有正邪之分,对正神祈其保佑,对邪神则请“释比”作法驱除。羌族祖先崇拜主要表现在对本家族祖先、人类祖先、男性主宰神、女性主宰神的崇拜。本民族英雄和有功于民者,亦作为神来膜拜,如建筑神、战争指示神、石匠神、木匠神、龙山太子等。另外,羌族地区还存在原始宗教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的遗风。如对羊的崇拜。
羌族的祭祀仪式中以祭天神最为频繁,以祭山神最为隆重。每天早晨和黄昏,羌民都要在屋顶供奉天神的塔里燃烧柏树枝以表示崇敬。若遇年节或灾祸频繁,此举更甚。祭祀山神的活动通常在村寨附近山上的神林中进行。天神、山神皆以白石为代表,祭祀时间各地不同,一般在农历四月、十月,一年1-2次。正月是岁首,四月播种,十月牧收,所以都带着祈祷和还原的目的。
羌族宗教仪式执行者羌语称作“释比”、“许”等,是不脱离生产的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人,只限于男性担任,在羌族社会中有较高的地位。诸如祭山、还愿、治病、驱鬼、安神、除秽、招魂、消灾,以及对死人的卜地、安葬和超度,婚嫁时的择期、敬神和祝福等活动均由其主持。释比的学习全靠口传心授,学徒须懂得经典、咒语,具备一定社会历史知识和经验,其法术包括预卜、送鬼、踩红锅、踩铧头,其法器有羊皮鼓、猴头、神杖、痛锣、令牌、骨卦等。解放前,释比在羌区尚存很多,他们掌握着本民族最传统的文化。解放后,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从事释比的人越见稀少,释比文化在逐步走向消亡。
日常食俗
羌族民间大都一日两餐,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中午就在地里吃,称为“打尖”。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主食大都离不开面蒸蒸。经常食用的面蒸蒸是将玉米粉放在甑子内蒸成颗粒状,即可当饭食用,有时将洗净的大米拌到玉米粉里,或将玉米粉拌到大米中蒸,称为“金裹银”或“银裹金”。用小麦粉和玉米粉混合做成馍放入火塘上烤熟,也是羌族日常主要食品之一。许多地区的羌族还喜食用玉米粉加推豆花的连(米+查)浆水发酵,蒸成豆泡子馍馍,或将嫩玉米磨碎做成的水粑馍馍。用麦面片加肉片煮熟称为“烩面”;沸水加玉米粉煮成糊状,称为“面汤”,继续加玉米粉搅稠,以筷子可拈起为度,称为“搅团”,都是常吃的主食。在食用搅团时,要同时吃用白菜、圆根(芜菁)泡成的酸菜作的酸菜汤,能开胃。常用玉米、小麦、豆类先炒熟,再磨制成炒面,一般多在旅行或放牧时食用。在食用马铃薯时,羌族民间喜将马铃薯整个煮熟,然后去皮,再舂成泥状,做成糍粑,称为洋芋糍粑,用油煎或炸后,拌蜂蜜吃。也可用洋芋糍粑切片加酸菜、肉片煮汤吃。
因吃鲜菜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常年多食用白菜、萝卜叶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腌菜。肉食以牛、羊、猪、鸡肉为主,兼食鱼和狩猎兽肉。散居在山区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鲜猪肉,都是将猪宰杀后去毛,剖成两半或切成几大块,吊在房梁上熏烤制成“猪膘”,存放时间一般为一年,食用时一是与蔬菜同煮,熟后捞起猪膘,切成长方形大片盛入碗中即可食用;二是将生腌猪膘切成小块同菜一起炒,作用是以猪膘代油,还要加些花椒和辣椒提味。在宰杀年猪时,羌族喜将猪血等充填到猪大肠内,煮熟后称为血肠。血肠也是宴客吃酒时的一种上肴。有的还将猪血与荞麦和在一起做成血馍馍食用。羌族还常把新鲜的猪肉放在新宰的猪肚子里加盐、花椒等扎紧、风干,作成“瓤肚”久存不坏。
羌族一般饮用的酒称为咂酒,茂县羌语称“日麦希”,意为羌人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羌族饮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将酒坛开封,用一根细竹管咂吸,咂饮时以长幼为序,轮流咂饮,并不断地注入凉开水,直到味淡为止。
羌族日常灶具很有特点,常在火塘上支起一个铁三足,做饭时将铁锅放在上面加热,或烤制食品,考究的铁三足还要在上面镶制银饰。
节日、礼祭食俗
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正如一首羌谚所云:“无酒难唱歌,有酒歌儿多,无酒不成席,无歌难待客”。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另一种被称为蒸蒸酒的饮料是将玉米面蒸熟拌酒曲酿制而成,饮用时既有酒香又能顶饭,类似汉族的醪糟。无论年节或待客,羌族都以“九”为吉,故宴席时都要摆九大碗,菜肴与川菜相同。炖全鸡,习惯于用竹签撑起鸡头,使之昂起。以鸡头飨上宾(如舅父等)。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荞麦粉做成一种馅为肉丁豆腐的荞面饺,有的还要用面粉做成牛、羊、马、鸡等形状不同的动物作为祭品。次日,设家宴,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进行各项节日活动。祈祷丰收的祭山会是全村寨的一种祭祀活动,除已婚的妇女不准参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带上酒、肉和馍去赴会。会首由全寨各户轮流担任。届时会首要备好1只黑公羊、1只红公鸡、1坛咂酒、3斤猪肉、1斗青稞、13斤面做的大馍和香蜡、爆竹、纸钱等,按规定摆好,由“许”(端工)主持祭祀,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全寨人寿年丰,并将山羊宰杀后煮熟,连同其他食品分给各户,称“散分子”。最后大家席地而坐,互相品尝各自的祭祀食品。
农历五月初五为瓦尔俄足节,汉语俗称“歌仙节”或“领歌节”。因为是完全由羌族女性参加的习俗活动,又被称作“羌族妇女节”。
农历五月初三,由会首组织数名净身妇女,手拿香、蜡、酒、柏香、馍、刀头等贡品,结队前往女神梁子的石塔前,敬祀歌舞女神莎朗姐,请女神赐以歌舞,谓之引歌。回到村里,再逐户告知信息,谓之接歌。五月初四,妇女们忙碌地准备美食,以备第二天食用;未婚女性则精心为情人准备亲手绣制的礼物。初五清晨,在晨曦朝阳中,开启尘封的重阳咂酒,祝福全寨人畜两旺、五谷丰登。萨朗是活动的主要内容,萨朗由老年妇女领跳,之后,再逐一将歌舞传授给下一代。男人们则以歌舞附之,并以腊肉、咂酒、馍馍等食品伺候。活动的间歇,已婚妇女向青年女性传授性知识,持家之道等知识。或有情人漫步私语;或女性间相互笑谈。累了,妇女们三三两两围坐一团,相互品尝美食、畅饮咂酒,笑谈人生。整个节日活动持续3天时间。在3天欢庆中,妇女们尽显其能,忘情欢跳萨朗,农事和家务事皆由男性羌民操持。依照瓦尔俄足传统古规,若本寨当年有13岁至50岁妇女死亡,则当年不举办瓦尔俄足。目前,羌族妇女瓦尔俄足节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羌族结婚操办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新娘新郎幸福美满、白头偕老。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
羌族语言
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羌语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两大方言分歧的主要特点是,南部方言大都有声调,声调有区别词义和形态的作用,北部方言没有声调,但有较为丰富的复辅音韵尾。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茂县北部的赤不苏区、中部沙坝区、较场区、黑虎乡、永和乡,黑水县的大部分地区,松潘县的镇江区、热务区。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理县通化区、薛城区、汶川的威州区、绵篪区。
羌族建筑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等最著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冉駹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庄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涧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桥(绳桥)。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栓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桥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种。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壁悬崖,缘岩凿孔,插木为桥。
羌族歌舞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的说法是“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
羌族音乐原始古朴,属我国民族调式。古老、悲怆是大部分羌族民歌的特点,这也和整个民族的历史有着一定的联系。
山歌,羌语称“拉那”或“拉索”,多在劳动场合或山间田野中唱,节拍比较自由。由两个乐句或4个乐句组成,有的带有曲头或曲尾衬句,从而形成3乐句或5乐句。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
劳动歌,有犁地歌、收割歌、薅草歌、撕玉米皮歌、打场歌、搂柴歌、打房背歌等。有的节拍自由,近似山歌;有的节拍规整,接近歌舞曲。劳动歌有独唱、齐唱和词曲相同的重句对唱等形式。劳动歌中数量最多的是撕玉米皮歌,有的节奏明快,衔接紧凑,气氛热烈;有的节奏舒缓,曲调悠扬。
风俗歌,专用于传统风俗仪式活动,包括婚嫁歌、酒歌及耍山调。婚嫁歌包括嫁歌及喜庆歌。嫁歌又称姊妹歌,姑娘出嫁前夕,由陪伴新娘的妇女们和新娘唱。喜庆歌则是新郎家为庆祝喜事而唱的歌曲。内容有赞颂新娘的美貌和服饰以及祝贺之辞等。婚嫁歌的演唱形式多为两人对唱及重句对唱,也有齐唱和集体重句对唱。酒歌是婚丧节日宴客时唱的歌。一般由4~6个乐句为一首,节奏徐缓,曲调悠扬,风格古朴。唱词为多段体,内容有客主间互相祝贺、应酬之辞;有的叙述家史或赞颂古代英雄人物。耍山调是一种体裁自由的抒情歌曲。按羌族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五,青年男女上山游玩,俗称耍寨子。耍山调是在这种场合所唱的歌曲。
巫师歌,是巫师在请神送鬼时唱的歌。其中保存着一些古老的民间故事传说。如《泽祺格布》、《木姐珠》、《大战戈几人》等。说唱相间,并有敲击羊皮鼓的间奏。
羌族舞蹈的基本特点有,保留着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风格,大多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进行,舞者既通过舞蹈取悦祖先神灵,又得以自娱乐,以羊皮鼓、手铃等打击乐器伴奏,加深人民对神的崇拜和其神秘感;舞蹈动作的表现与歌词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多数舞蹈是用歌来促使舞步的循环往复;同一乐句男领女合,动作完全重复,节奏的强弱起落同舞蹈齐奏起落结合巧妙协调。羌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什么样的场合跳什么舞,均按功能和礼仪要求有一定的程序。羌族舞蹈按其形式和功能可以分为自娱乐性、祭祀性、礼仪性、集会性4种。
“萨朗”有“唱起来,摇起来”的意思,此舞在羌区最为盛行和普及,是很古老的自娱性舞蹈。“萨朗”音乐曲调欢快、流畅,节奏跳跃、明朗,歌词内容十分丰富。该舞可在室内外进行,男前女后,不限人数,围火塘或场院一圈,不封口,向逆时针边歌边舞。开始时,先男女轮唱一遍舞曲,然后共同起舞,速度由慢到快,跳到激烈时,领舞男子加快舞步,带头交换各种不同的舞蹈动作,或双腿交替重踏,或左右旋转,男女相互竞争,气氛逐渐热烈。舞至高潮时,男子叫声“吓喂”,女子应和“哟喂!”一曲就此结束,接着再变换新的舞曲和步伐。
“席蹴步”在南部方言中有“办酒席时跳舞”的意思,是民间在丧葬、祭祀时举办酒席后进行的祭祀性舞蹈,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序。此外还有反映丰收后喜庆心情的“瓦西切玛”、“江得里学”,赞美装饰物的“石奎余奎”。“席蹴步”音乐曲调缓慢,节奏却很鲜明,曲式短小,反复重复。
身着传统服饰的羌族女性“仁木那·耸瓦”,意为“宾客来临时表示尊敬和欢迎的舞蹈”,是羌族传统礼仪舞蹈,主要由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跳。如果寨子3年无人凶死,为示吉利,则要跳此舞庆祝。舞蹈一般出现在迎宾待客的礼仪活动开始、结束时。舞蹈时,男女数人面对宾客,呈八字形分开而站,双手小指扣住身边舞伴的腰带,齐唱表达了全寨人对宾客的尊敬和赞美节奏缓慢的民歌。
“克什几·黑苏得”,意为“跳铠甲”舞时唱的歌,舞蹈俗称“铠甲舞”、“跳盔甲”,是为战死者、民族英雄或有威望的老年人举行隆重葬礼时,由身披牛皮制作的盔甲、头戴盔帽、手执兵器的男子跳的舞蹈,主要流行于茂县北部、黑水等比较边缘的山寨。此歌音调悲切,运用极不稳定的角调式,速度缓慢,表达一种悲愤、哀伤的情感。
“莫恩纳沙”是羌族祭祀活动中,由释比跳的祭祀性舞蹈,也称“羊皮鼓舞”。该音乐无歌唱,只有羊皮鼓和响盘(铜铃)两种打击乐器作伴。响盘声响清脆,和着羊皮鼓的鼓点节奏和舞蹈节奏的变换,敲击出不同的音响组合,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
羌族民歌中不得不提多声部。多声部是指两组以上的歌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歌曲。羌族多声部民歌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族多声部主要分布在松潘县的小姓羌族乡,黑水及茂县部分地区。羌族多声部的唱法主要有“引”、“尼沙”、“娄”、“玛茨”等几种,唱法、意义根据具体的场景有所不同。
羌族乐器
有羌笛、口弦、唢呐、脚盆鼓、羊皮鼓、锣、响盘、指铃、肩铃等。此外羌族还有羌戏、端公戏、武士戏、花灯戏、马马灯、打围鼓等民间戏剧。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许多人认识“羌”字,都是源于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是用当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双管双簧,竖吹,多为六孔,但并无严格的形制,因此音律各异。一个“怨”字,似乎概括了羌笛独特的表现力。其声清脆高亢,多用连续的大二度颤音,徐缓悠长,听来有悲凉之感,使人恍如回到唐朝荒凉的西北边塞之地。目前,羌笛演奏和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羌族用动物油硝老公羊皮,再以直径约0.5m的松木剜空,将皮绷上,以藤籀紧,再用芝麻油浸渍阴干即成。鼓皮只绷单面,鼓腔外纹花。鼓槌弯曲如弓,槌尖击鼓面,槌杆撞鼓腔,发浑厚、沉郁之音。鼓平时放“许”(端公)家神龛前,鼓非人人可敲,除“许”外,必为羌寨中公认善舞者。羌寨逢喜忧事及节日,则敲鼓起舞,鼓点分“镇山鼓”、“婚鼓”、“忧事锅庄鼓”、“祭典礼鼓”等数十种。
口弦是一种用青竹制成的简单乐器,音色独特,深受羌族妇女的喜爱。口弦的制作工艺简单,是用一块长约10cm的青篾,中间挖削出一块小的簧片,类似脚踏风琴的簧片,一侧有一根绳子。弹奏时,右手将口弦置于两唇,左手扯动麻线,竹簧即发出声音。其声清雅袅袅,余音不绝。但据介绍,口弦的音域狭窄,只有一个8度,只能弹奏出简单的音调。口弦制作看起来简单,簧片却是很关键的工艺,稍不注意就达不到弹奏的效果。口弦弹奏十分讲究,通过一侧的麻线拉动产生的震动来传音。音律的改变全靠演奏时扯动麻线的力度和舌头触及簧片的位置以及口型的大小、口中气流强弱来决定,弹奏难度大。
口弦是一种专为羌族妇女发明的乐器,羌族青年男女在恋爱时,男青年都将制作一口弦送给女方,以示信托,这就是最初的羌族口弦子,后来,羌族妇女慢慢掌握了口弦弹奏技巧,这一乐器也开始流传下来。然而,作为羌民族独特的乐器,口弦正面临断代的命运,会弹奏者寥寥无几。
响铃为羌族宗教仪式摇击乐器,又名响盘,形似碟盘,响铜制,上部呈乳状,下部喇叭口外翻,直径约10cm,乳状顶部有一小孔,内系古锤,外接铃柄,音色清亮柔脆,具有女性特征。
铃体铜制,圆盘状,呈喇叭口形。铃高4cm~6cm,铃口边缘外翻,有一圈较平的宽边,直径10cm~16cm,铃壁较厚。盘的中心钻有细孔,细孔中穿以带圆环的木螺丝,与盘底木制铃柄相接。盘内圆环中系有金属铃舌,其活动范围正值铃口的宽边上。在铃柄的末端系有红绸带作为装饰。
演奏时,手执铃柄,铃口朝上摇奏,使铃舌碰击铃壁而发音,音色清朗、脆亮,并具有女性柔和、纤细的特征。旧时,盘铃是羌族宗教仪式上使用的节奏乐器,常用于祭祀活动表演的巫舞中,常与羌族手鼓同时使用。既可以一人双手各持一个盘铃摇击演奏,也可以由击鼓者兼奏。兼奏者左手同握鼓柄和铃柄,其节奏与鼓点相同。如今,盘铃已在民间歌舞伴奏中广为应用,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羌绣
早在明清时代,刺绣已在羌族地区盛行,后来挑花也逐渐普遍,为羌族妇女所擅长。羌族女孩从小就在母亲手把手的教导下受到训练,常在耕种之余,从事纺线、绩麻、挑花、刺绣等。羌族的刺绣挑花时既不打样、也不划线,仅用五彩丝线和棉线在黑布或白布上以娴熟的技巧,信手挑绣成绚丽多彩的各种几何图案或花卉麟毛。其针法除多采用挑花外,尚有纳花、纤花、链子扣和平绣等几种针法。挑花的色彩以黑白对比居多,也有用少许彩线挑的,精巧细致,异常明快。纤花、纳花清秀明丽,色彩对比强烈,绚丽夺目。链子扣则刚健淳朴,粗犷豪放。
羌绣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羌族的挑花刺绣工艺是羌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积累而成的。羌族人信仰万物有灵,所以,羌绣在选材上多选取自然界中的万物。尤以动植物居多,如牡丹、菊花、羊角花、石榴花、莲花、蝴蝶、孔雀、羊、虎、蛾、狮、凤凰等。另外,羌绣还吸收了如字纹(寿、贵、万)、云纹、夔纹和日月星辰等。不同的绣品有着不同的意义。如:串枝莲花象征纯洁、高尚和对爱情的忠贞;缠枝牡丹象征富贵和连绵不断;羊角花象征婚姻爱情;蛾蛾象征自由和对家的眷恋;火盆花则象征着烟火不断、人丁兴旺。羌绣中的头帕多选取“向阳牡丹图”之类的图案;衣裤多选取“如意回纹”、“云纹”、“字纹”和“火联纹”之类的图案;袖套多选取“盆花爱蝶图”之类的图案;围腰多选取“四羊护蝶图”和“八蝶护菊图”之类的图案;鞋子多选取“云纹”为基本图案。这些精美的工艺,结构完整、物象突出、色彩富丽、工艺精巧、立体感强,不但起到了美观的装饰作用,而且还增强了衣物易磨损处耐磨的作用。是羌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目前,羌族刺绣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羌族禁忌
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北京白癜风能治好吗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