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看到一句话:“坚持是最没意义的。”这让我想到一些不高兴的过去,因为我也曾在挫败时这么想过。于是我私信问她怎么了,她抱怨说:“因为考研失败。我都坚持一年了,怎么才考这么点分……”
她的目标是一所艺术院校,文化课过线分并不算高,只要足够努力,不会过不去。我在心里打了个问号,我怀疑一个坚持一年、每天学习英语的同学,怎么可能只考了三十多分。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件事应该有“猫腻”,于是,我去问了她身边的同学。
果然,她的同学们说:“她才不坚持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考试前还跑出去旅游了。用你的话说,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我不知道怎么再去安慰那位同学,于是我写了一句话给她:时间是公平的。
我想起另一个学生,他心情好的时候背两个单词,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躺一天。考砸后跑来问我:怎么感觉自己学习没什么成效?我说,很正常,你以为自己很努力,但时间能给你答案。你感觉自己很坚持,但实际上并没有做到,到头来只是自己感动了自己。
时间是坦诚的,也是公平的,一年如一日地做一件事确实很难,但这才是坚持的意义。在快节奏发展的今天,你为生活劳碌奔波、为日子焦头烂额、为琐事歇斯底里的时候,记得自己上一次一鼓作气阅读完一本书是什么时候吗?记得自己买好运动装备信誓旦旦要减肥的宣誓日期吗?又是否曾为一件东西坚持不懈努力了很久依然没放弃?
当我们静下心回过头,会发现在这个浮躁功利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坚持,坚持一段路途遥远的异地恋、坚持一个渴望出书的作家梦、坚持一份收入低微的苦差事。
他们将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自己所坚持的事物上面,熬枯了眼泪,熬碎了等待,熬过了漫长,不惜耗费无数的时间和心血,只为把一件事努力做好。
《异类》一书中阐述的一万小时定律对坚持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做了最好的诠释: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将一件事坚持做一万小时,只是成为世界级大师的一个必要条件,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大师,我们到底为何坚持?
因为在坚持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与日俱增的处事勇气和遇到困难不轻易妥协的韧性,并且最后事情也办成了,这才是我们平凡众生追求的希望之所在啊!
不是因为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之后才可能看见希望。
当你坚持的事情多了,你会越来越体会到收获的喜悦和成长的惊喜,最初的失败打击早已烟消云散,全都化为成长旅途中的深浅脚印,深的是汗水,浅的是泪珠。
成长的过程不正是一步一个脚印,汗水和泪水混合的味道么?唯有坚持,方能一点一滴窥探生命的本质,一分一秒感受活着的美好。
我更相信坚持是一种信仰,是发自肺腑的欢喜,是流淌于生命的喜悦,是相信自己的眼光,是接纳最真实的自己,坚持我所热爱的一切人、事、物。
正如村上春树所言: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3
也许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过一段生不如死的时光,特别累,特别迷茫,特别想放弃。但是坚持住,熬过来,天就亮了,春天就来了。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美丽新世界。那里有你想过上的生活,想成为的自己。
可是,那个世界的门,从来不是四敞大开等你轻轻松松走进去的。更多时候,你眼前是一堵墙,唯有拼尽全力玩命死磕,你才能凿出一个洞,艰难而狼狈地勉强跻身进去。
这个过程里,你要打败很多很多的迷茫、委屈、懒惰,软弱、退缩......
你可能每一分钟都要给自己打气加油,大骂那个想逃跑的自己。
而如果你能在坚持不住的时候,又坚持了一下下,在撑不下去的时候,又多撑了一小会儿,明天的你,就多了一个理由感谢今天的自己。
每天早上称体重的时候,你会感谢昨天忍住了冰淇淋的诱惑,坚持多跑了两公里的自己。
领导在会上大力表扬的时候,你会感谢昨天卸载了游戏软件,熬夜把策划案做到天衣无缝的自己。
跟国外客户谈合作的时候,你会感谢那个早上五点起床,在公园里背单词练口语的自己。
升职加薪的时候,你会感谢那个寒冬里硬着头皮瑟瑟发抖地跑出去谈业务的自己。
带着父母孩子在海岛晒太阳的时候,你会感谢那个自律勤奋不偷懒的自己。
假如人生有总结陈词,我们最后一定都会感谢那个在重要或者不重要的时刻,付出了辛苦,顶住了压力,克制了欲望的自己。
谢谢自己不服输,谢谢自己没放弃,谢谢自己用那么多努力,成就了今天的你。
4
我们都以为自己知道坚持的意义是什么,以为坚持学习个两三天,就能超过别人。但是,坚持不是三分钟的热度,坚持需要死磕,需要你春夏秋冬每一天都在想这件事,需要你有始有终。
坚持,不能因为心情不好、天气不好、别人不好、自己不好而中断。坚持,需要用尽自己的热爱,哪怕这一天不够美好,也要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因为当你踏实专心地去做一件事情时,时间自会给你最好的报答。
就像有句话所说,坚持爱一个人,她可能会成为你的新娘;坚持做一件事,这件事可能会让你光芒万丈。
时间是公平的,就如坚持一样。愿你的坚持,终将美好。
二、三十而已:讲述了三位女性在三十岁面临的种种危机和困惑,记录了她们无畏前行的韧性成长。顾佳是令人艳羡的金字塔上层,她把老公从烟花编程师打造成了“许总”,也把自己打造成了里外一把手的全职太太。然而当这个家有了入侵者,顾佳没有逃避。王漫妮则是特立独行的叛逆者,深信自己既有颜值又有脑子,永远值得更好的,然而她也有自己的烦恼。钟晓芹是标准化的大多数,嫁给事业单位铁饭碗的老公,自己保有一份普通工作,安心做一个平凡妻子。却因写作爱好偶然卖出高价版权,夫妻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一夜之间发生倒置,女强男弱的婚姻瞬间失去了平衡,钟晓芹面临抉择。三、人没格局,比没钱更可怕所谓大格局、高智慧,无非就是一种平静平和的内心状态。
0
格局越大,越不纠缠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非常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他们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改正自己的错误,升华自己身上,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越是这样的人,越不会和烂人烂事、小人小事纠缠,不因旁人的看法患得患失,不因现实的流言蜚语纠结。这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真正大格局的人,坚守自己的志向。就如同心痛一样。念念之间,一心都专注在痛楚之上,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说闲话,管闲事呢?
曾国藩刚在翰林院任职时,上司赵楫的父亲进京,下帖子请同事赴宴。当时曾国藩刚做官不久,俸禄也很少,日子很拮据。再者,他对这种敛财的事也深为不齿,所以不顾同事们的劝告,没有去捧场,因此得罪了上司。
幸好当时曾国藩紧接着连升几级,官职大过赵楫,赵楫纵使有千万个不满,也只能压在心里。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曾国藩遭弹劾,连降数级,再次在赵楫手下做事。
当时曾国藩皮癣发作,严重到不能久坐,便去向赵楫请假在家修养。
赵楫好不容易等到报仇的机会,他板起脸来,没好气地训斥:“你才被降职,就要请假,是看不起本官吗?你的假,我不准!”曾国藩只得继续带病工作。
平日里,只要逮着机会,赵楫就要训斥他一番,还到处说他坏话,处处压制他,连同事们都看不过去。
曾国藩却当作没事一样,只管做好手上的工作。
后来曾国藩立下丰功伟业,始终没有伺机报复赵楫。这就是格局越大的人,越不爱纠缠。
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
对于小人小事,烂人烂事,与他们计较就是浪费生命,白白给自己找气生。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纠缠、不计较。
不纠缠、不计较,就不会树立太多的敌人,不会时时遭人陷害;不纠缠、不计较,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充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正是因为不与烂人烂事、小人小事纠缠,曾国藩创下了九年内连升十级的官场奇迹,终于成为一代名臣。
02
智慧越高,越不贪婪
古书上记载,从前有一个很穷的农民救了一条蛇的命,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于是就让这个农民提出要求,满足他的愿望。这个人一开始只求衣食,蛇都满足了他的愿望。后来慢慢的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满足了他。直到做了宰相,还要求做皇帝。蛇此时终于明了,人的贪心是无底线的,于是一口就把这个人吞吃掉了。
蛇吞掉的是宰相,而不是大象,留下了“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典故。
今天,人们渐渐地把“人心不足蛇吞相”写成“人心不足蛇吞象”来比喻人贪心永远不会满足,就像蛇贪心很大最终想吞食大象。
其实真正贪心大的是人的心,而非蛇。《庄子》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鸟在林子里安家,所占用的不过无数颗树的一个树枝。偃鼠在合力喝水,最多不过喝到满腹为止。
这就是告诉我们做人不要贪婪,因为贪婪是许多祸事的根源。
贪吃蜂蜜的苍蝇,会溺死在蜜浆里,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也失掉了现在的所有。
有人说,贪婪是一种精神病态,就像先天残疾一样,它是一种后天的残疾;就像肢体残疾一样,它是一种精神的残疾。
渴求那些自己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难道不是病态吗?
贪婪是个无底洞,满足是个无尽藏。
人应当戒除贪欲,放弃那些多余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
因为那些东西对于你的幸福来说,就是“余食赘行”。道德经云:“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不但不会帮你得到幸福,反而会阻碍你得到幸福。
人生,应该舍弃贪婪之心,追求平静平和的内心状态。03
格局越大,智慧越高
格局越大,智慧越高,两者相辅相成。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他的结局:能力决定你能得到什么,而格局,却会决定你最终能走多远。
格是内心的位置,局是外在的局面。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眼界和心胸,体现出来的外在状态。
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大格局才大有作为。成功者运气的背后隐藏着大格局。拥有怎样的格局,就拥有怎样的命运!
一棵石榴种子的三种结局:
放到花盆里栽种,最多只能长到半米多高!
放到缸里栽种,就能够长到一米多高!
放到庭院空地里栽种,能够长到四五米高!局限就是一个人给自己设的局太小!
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进步,提升自己的格局,改变自己的命运。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而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到的人,这些不仅决定了你的人生视野,也构成了你的人生格局。
改变你的人生格局,你应当做这三件事.读书
变化气质,沉淀灵魂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
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然在潜移默化地滋养着我们。
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一个人认真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进他的灵魂,沉淀成智慧和情感,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
2.行万里路
一路风清,且行且惜
如果说读书,是在字里行间旅行,江水徐徐行万里。那旅行,则是从山川湖泊读书,天地悠悠读万卷。
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苍穹。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的同时,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视野愈加开阔,你会发现,人生开始变得不一样。
司马迁,二十岁遍游九省,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作品之一《史记》,就是在司马迁的壮游后完成。
他从十岁开始读万卷书,父亲司马谈为他延请当时大儒孔安国、董仲舒为师。
二十岁那年,司马谈给他一辆马车,指导他有目的、有计划的到广阔社会中实地考察,接触壮丽河山和四方之民的生活习俗,并搜求历史传说与各种史料。
司马迁圆满地完成了这次学术旅行,“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最后终于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还有李白、王维等人,都是通过旅行中的积累,不断增长见识,才能写出“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样豪迈而有气度的作品。足不出书斋的人,仅凭想象,可以做到吗?
你的格局,在旅途中会被渐渐的放大。
3.遇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战国策》云:“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者与役处。”意思是有帝王风范的人,是跟身边的老师级别多相处的。
只想称王的人,是跟身边的“友”级别的人相处的;而称霸的人,则跟听命于他的“臣”相处;最差等级的人,就是跟身边的“役”即打杂的人相处的。
所以,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的大格局会影响你的人生格局。
一个有格局的朋友,会在你迷茫时,给你中肯的建议,提高你的人生层次。
如果你想聪明,那你就要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才会更加睿智;如果你想优秀,那你就要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才会出类拔萃。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
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
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
所以孔子曰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曾国藩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
曾国藩还有一个八交九不交的原则,总结起来就是交有德者,远离小人。
如果你都做到了上面这些,相信:你的格局眼光,一定就会不一样。
决定你人生上限的,不是能力,而是做人做事的格局。
四、宋美龄死后财产首次被公布,里面的存款数字,令人为之咂舌宋美龄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宋美龄对自身约束比较强,并且十分喜爱学习。由于自己的天赋一点点被家人发现,年纪轻轻的就被家人送到国外留学。短短的几年时间,宋美龄熟知了很多国家的语言。这也为了她以后在外交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宋美龄的聪明才智在民国时期可谓是有目共睹。很对网友曾经评论,蒋介石之所以能够成为民国的总统,背后必然会有宋美龄的功劳。当宋美龄担任了民国第一夫人之后,经常代表这中国在国际上与别人周旋,只为能将自己国家的利益最大化。蒋介石和宋美龄的两人生活过得也是十分和睦,但是在抗争结束之后,蒋介石战败,只好无奈离开大陆,带着宋美龄一起去了别的地方继续生活。一直到了年,这个曾经在国际上出类拔萃的女人,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那时宋美龄享年06岁。这个年纪的宋美龄,没有一儿一女。当时自己所有名下的财产,也被有关部门打开,但是账户里面的金额,令很多人唏嘘不已。当时有关部门在打开宋美龄的账户后,发现里面之后0多万美元。按照当时的物价进行换算的话,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大约90多万。这笔钱,如果放在普通人的身上,那将是一笔十分可观的家产,最起码可以少奋斗好久。但是作为曾经民国时期的国母,这些钱对于宋美龄来说,只能说是九牛一毛。曾经自己的丈夫是叱咤风云的民国一把,手握至高无上的权利。所以很多人在知道宋美龄账户被打开之后,都会想到里面最低不下几百万的款,但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从宋美龄的最终存款数据来看,她的晚年生活,似乎早已经没有了当时的闪耀辉煌。五、爱过,但还是错过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爱上一个人,后来分了手。
分手时,还庆幸自己躲过了一劫。
长大后,才明白自己错过了一生。
别不相信,爱过,但还是错过,这是生命中永远无法溶解的痛。
我想,懂的人,自然会懂。
上个月,陪朋友去参加了一场婚礼。
新娘子是朋友的前任。
那场婚礼很唯美。
台上在说着不离不弃的誓言的时候,我却看到朋友眼中,有泪光闪动。婚礼结束,我们几个熟悉的朋友,陪他去夜宵摊上喝了一顿酒。
酒过三巡,难免提起从前的故事——
那时的他,并不懂事。
姑娘陪着他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想在这里扎根,想在这里有个家。可他吊儿郎当,从不提及未来。
又倔得像头驴,发起脾气来比谁都任性。
没车没房,没什么可让人家依靠,却还连一句软话也舍不得讲……
那次吵架,其实不过是为了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姑娘赌气说了分手。他不肯低头,也没有挽留。
一个言不由衷,一个故作轻松。
我们劝过,惋惜过,撮合过。
但姑娘为他的态度心凉:
“我也不想就这样,但是看他那一副谁也不缺的样子,还是算了吧。”
见证着他们从相识到相爱,曾经以为会有红色喜悦,却到底还是无疾而终。
到最后,姑娘有了新的恋情,朋友拒绝了许多相亲。
故事的结局,就像那句刺痛人心的玩笑话:
别人千好,万好,都不及曾经的那个人好。
那个人知道你的所有喜好,清楚你的一切习惯。
你们互相折磨最后分开,不管曾经多么刻骨铭心,最后还是只能各自生活。
不再主动联系,不再互相打扰,哪怕时隔多年再次见面,也只会剩下淡淡的寒暄。
有时候真的不得不承认,长大就是这样,不断会告别一个人,然后去陪伴着另外一个人。
是忘记了这个人吗?
也不是。
就像史铁生说过的那样:
我什么也没忘,但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许多的爱情,都是因为大家都太过逞强,才错过了本该拥有的温柔。
想到电影《前任攻略》里的孟云和林佳。
五年时光——
有过深爱,有过缠绵。
有过歇斯底里的争吵,有过互不相让的埋怨。
从一无所有的时候在一起,到应有尽有的时候说分开。
有一幕我印象特别深刻,林佳收拾东西离开的时候,孟云躺在沙发上装作满不在乎,却在门关上的那一刻,躲在窗户后面偷偷张望……
你看,明明还爱着,但都在等对方先服软。
孟云在等着林佳回头,林佳在等着孟云挽留。
可是孟云直到在KTV的门口,看到林佳上了别人的车,才在酩酊大醉的时候,发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