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黑棘皮病治疗专科医院 >> 黑棘皮病护理 >> 李克强为新中国第一位博士总理

李克强为新中国第一位博士总理

 

李克强为新中国第一位博士总理

2013年3月15日,12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六次全体会议经过投票表决,决定李克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这位57岁的经济学博士,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七位总理。  当多数国人对这位中国经济巨轮的新任掌舵人充满期待之时,熟知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专家学者,却对未来的航程不无忧愁。展望世界,美国财政悬崖的阴云仍未散去;欧洲依然深陷于主权债务危机当中;全球经济复苏的脚步乏力,不确定因素仍在积累。回首中国,前30年过度依赖投资、出口拉动的高增长发展势头,也放慢了脚步。依照国际标准,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到达了6100美元,正面临着学界所称的"中等收入骗局"。历史表明,自二战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曾在这1发展阶段堕入了经济增长回落和长时间停滞,能成功逾越这1"骗局"的国家和地区少之又少。  国内外众多观察家普遍认为,处于急速转型期的中国已走到一个紧要的历史关口:只有走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包容性增长。而接下来的十年,对中国成功转身、占得国际先机,至为关键。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新任总理,李克强自始至终有一种苏醒的历史自觉。  去年11月,中共10八大刚刚闭幕6天,这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二号人物,便在国务院主持改革座谈会。他1句脍炙人口的话--"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迅速传遍中国,成为年内"最鼓舞人心的金句"。  正是在这次座谈会上,李克强苦口婆心地告诫参会者:"改革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谢绝改革的人可能不会犯错误,但要承担历史。"  "'125'计划是现代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分水岭"  梳理李克强过往的从政经历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总以前瞻创新思维和坚定意志掌控方向,且勇于开拓进取的领导者。  如果仔细研读一番由他亲身主持、用时两年编制的"125"计划纲领,从那些枯燥的数字、指标、论述中,无疑可以品读出他对中国经济实现转型的决心和勇气。这份发展蓝图包括着他未来几年的施政方向。  这份勾划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总计16篇62章的蓝图,开篇即用一章"指导思想",侧重论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强调这"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入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1名参与计划编制进程的官员称,这份纲领自始至终贯穿着李克强的一个主旨思想:中国必须转型发展。  这类"转型发展"除强调寻求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从出口和投资拉动、资源依赖、劳动力密集的粗放型增长,转向扩大内需、环境友好、创新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纲领还首次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目标,以此束缚一些地方一味寻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偏向。  更重要的是,纲领史无前例地要求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要构筑一张保障民生的基本"安全",明确政府应当给民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在计划纲领已为这类"基本公共服务"列出范围、重点和硬性指标的基础上,李克强又指点,要单独编制一个《"125"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专项规划》。目前,这1计划已正式发布。  在这张发展蓝图正式公布后,2011年4月,摩根士坦利发布由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撰写的报告,开篇就说:"历史将判定,'125'计划是现代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分水岭。"  在这位经济学家看来,上世纪70年代末的"五五"计划肯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90年代中期的"九五"计划开启了以国企改革为特点的产权变革,而这一次的5年计划,如果能够成功得以实行,"中国将迎来与过去30多年截然不同的增长模式";这不仅是中国的好消息,也是亚洲乃至世界的福音。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评价说,"125"计划将"攸关中国经济转型的成败","如果得到有效的实行,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在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控全球经济的进程中,中国将在世界上扮演最最重要的角色。"1  500)dth=500'align='center'hspace=10  "没有相当的魄力和技能,这些问题真的难以解决"  但是正如斯蒂芬罗奇的报告所言,"一份好的计划要得到完全的实现","需要在战略与战术之间寻觅到平衡"。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二号人物、国务院的新任总理,这无疑是摆在李克强眼前的1大挑战。  不过事实上,在这份计划纲领出台之前,李克强就已展开行动了。  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全球,对中国这个高度依赖出口的国家构成强力冲击之时,站在一线指挥应对金融危机"战役"的,正是当时分管发展改革、财政工作的常务副总理李克强。  由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演变而成的那场风暴,被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是百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到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GDP增速跌至6.4,10月份的财政收入竟出现了负增长。  长时间的结构性矛盾、年初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和其后的汶川特大地震与这场金融危机叠加在一起。"没有相当的魄力和技能,这些问题真的难以解决。"财政部1名官员事后这样评论。  中共中央、国务院经反复权衡,最后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1名知情官员回想,李克强在全部计划中思路"非常清晰":民生工程要成为此轮投资计划的重中之重。数据显示,此轮调控用于改进民生的投入占政府新增投入的50以上。据财政部统计,2008~2012年,财政支出在民生方面总计到达了17万亿元,年均增长21.1,而同期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率是18。  他提出的目标是,要力争在13亿人口中推动"全民基本医保",同时,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资力度。  住建部一名官员用"强力推动"四个字来形容李克强接手保障房建设工作后的一系列动作。从2008年开始,中央每一年逐步增加对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专项补助资金,2008年是50亿,2009年变成140亿左右,2010年到达400~500亿,到了2011年增长到1300亿左右,2012年则到达1700亿。  这位官员表示,在现有体制下,如此层层递进相当不容易。  从公然报道的不完全统计来看,2009年至2012年9月底,李克强亲身督阵推动,专门召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会议和视察地方保障性安居工程就有40次之多。5年中关于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指导达300多条。  而在这类"强力"推动下,2008~2012年,各级财政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出超过1万亿元(含农村);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完成投资近4万亿元,解决了1亿人的住房困难问题。这段时期也成为中国政府对住房保障投入最多、建成范围最大、工作成效最显著的时期。  1名知情者解读称,这样的推动思路,一方面是出于李克强对民生多艰的不忍和体恤:"万事民为先"。"他始终有一个清晰的理念,就是要构筑一张保障民生的基本的'安全',兜住社会的底线"。另一方面,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近期战术需要,由于既能拉动投资,又能扩大内需,还是中国要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远战略必须。  某种意义上,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在李克强看来,也意味着改革机遇。  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大规模展开的增加财政公共支出和结构性减税,成了李克强一步步推动化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结构性困难的机会。据知情人士介绍,这些税改措施也始终服务于一个清晰的理念: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012年,李克强亲身到上海"督阵"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在他看来,这绝非一项简单的税种转换,而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创新,是一项"牵1发动全身的改革"。这项看起来其实不起眼的税制改革,不但可显著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负,更有助于推动服务业的繁华发展,有效引导企业转变生产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从而大大加速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深度融会。  而在国际上引发众多好评、被视作极大促进中国节能减排力度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也是充分利用了金融危机带来的难得机全国哪家医院医治白癜风最好遇。事实上,1998年,中国便开始酝酿燃油税费改革,但是国际原油价格10年间延续上涨,这项改革始终因时机不成熟而迟迟难以出炉。直到2008年下半年,国际油价大幅下挫,李克强敏锐捉住这1时机,亲任部际调和小组组长,主持了10几次会议,在国际油价几近降到最低的时点,一举推出了这项牵涉多方利益的税费改革。  财政部1名官员事后评价,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进程中,李克强对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运用、配合得相当纯熟,表现出驾驭市场经济多种政策工具的出色能力,展现出化解扑朔迷离利益矛盾的过人胆略。  "内在逻辑掌控得非常清晰,整盘棋一环扣一环。"这位官员说。  事实是,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企稳,2008~2012年,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中国人均GDP的增长到达9.2。而其中两个细节,或许能体现这位一线指挥者掌控方向的出众能力:  2011年,多方观点认为,中国已走出金融危机,要减少预算赤字,避免经济过热,但李克强却认定危机并未结束。因此,他一面让财政部在2012年减少500亿元赤字,一面又从预算稳定调理基金中给2012年的支出调入2700亿元,在事实上加大了当年的支出力度,成功应对了日本地震海啸和欧债危机的两重"夹击"。  另一个细节是,2009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最严峻的情势时,他不但没有提高"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反而还陆续取消了部分钢材、农药、医药、化工产品等406个税号产品的出口退税。  1名知情人士泄漏,有一天晚上,这位副总理给财政部官员打去,明确指点:要顶住压力,"两高一资"产品绝不能补贴,这是底线。  500)dth=500'align='center'hspace=10  "他给农耕意识根深蒂固的河南带来一阵风,让大家开眼看工业、看城市"  如果再往前翻阅李克强的履历就会发现,在他主政地方期间,就很是成功地改变了两个地方大省的行进方向。  河南的一些官员至今还津津乐道于李克强带来的"颠覆性"转变。1998年6月,时年43岁的李克强从团中央第一书记调任河南当选省长时,河南还是一个农耕意识根深蒂固的农业大省,具有极其庞大的农村人口。  听说,李克强到河南不久,1名当地官员好心建议他在河南要先抓农业,以显示自己"了解省情"。事实上,在他之前的很多领导,工作的重中之重都是农业。  但李克强的回应是:"我就是要改变这类就农业论农业的思路。"  早在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期间,李克强便发表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文中开门见山:"迄今为止,世界上众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演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因此,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首先必须实行工业化。"  该论文将乡镇企业现象放到中国从农业国迈向现代工业国的历史大进程中加以考察。在冷静的学理论述背后,李克强痛感造成农村贫困、农民贫困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也痛感农村长时间被排挤在工业化进程之外。  他尖锐地指出:"如果说这类工业的方式在工业增长方面是成功的话,那么在带动农村经济的变革和国民经济的整体改造方面却是失败的。"他当时建议要松动户口政策、改革土地产权体制,认为"现有土地关系下农业经营的范围不经济问题早晚要得到解决"。  某种意义上,李克强在河南的主政思路,正是他早年这些理念的实际操练和进一步深化。而这套思路,在"农本意识"根深蒂固的河南,不啻于引发了1嘲政坛冲击波"。  2003年,已担当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要为河南制定一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计划纲领》。在这份纲领完全是全新的表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一时间,争议四起。  一名持反对意见的领导干部曾当面向李克强质疑,中央把"三农"放在重中之重,河南又是个农业大省,历来就把"三农"放在首位,现在放到第三位,"上不符合中央精神,下不符合河南省情1  李克强想了足有一分钟,回答说:"我们把工业化、城镇化放在前面,不等于削弱农业、忽视农民和农村,恰恰相反,是要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这和中央重视'三农'问题是一致的。"随后,他花了40分钟的时间,详细解释了自己的观点。  反对者继续质疑:"那为何不直接说'加快3化'?"  李克强说:"'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这两句话不能变,由于'农业现代化'必须要有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否则不可能实现。"  今天,河南的干部普遍已意想到,李克强当时并不是不重视农业,但他相信,农民守着一亩二分地,不可能真正实现富裕。他在不同诚反复论述他的思想: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农业的基础要巩固、要提升,就必须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而要做到这一切,只有靠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在他看来,只有通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才能"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化"农民为市民,"化"农业文明为工业文明,"化"乡村社会为城市社会。  在这类思想的指导下,李克强"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抓小麦生产从市场需求入手,针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培养新品种,发展速冻食品、肉食品等食品加工企业,并且组织设计了谷朊粉、燃料乙醇等几十个品种的小麦综合利用产业链,使小麦深加工的附加值大幅度提高,一整套"组合拳"被河南人称为"小麦经济"。  而他10八大后在多个公然诚一再提倡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也早在这里预演并初步成型。在中共十六大明确"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之前,李克强在2000年底就率先抛出了"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3头并进"的思路,提出了以郑州为中心、包括周边几个城市在内的"中原城市群"构想。2003年,李克强又进一步明确要实行"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建设大郑州,真正发挥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  当时有反对意见说:"城市大了,怕不好解决就业。"  李克强回应说:要先搞清楚究竟是市长提供了就业、给了市民饭碗,还是就业繁华了城市、然后养活了市长。  一些没被纳入"城市群"的城市耽忧会否遭边缘化。李克强回应说:"就是不能弄平均主义,就是要走不平衡战略,要集中气力优先发展中心城市。"  这期间,郑东新区的拔地而起,无疑被视作他的一个"大手笔"。  河南梳郑州,中心城区范围偏小,又被陇海、京广铁路交叉分割,拓展空间大受制约。在李克强看来,在全国的经济大版图中,这个人口过亿大省的梳城市定位,应该是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河南省为这个国家打造"中原经济隆起带"上的"龙头"。  这就意味着郑州必须拓展新的空间。据媒体报道,早在2000年李克强就最少三次向郑州市"喊话",要求郑州计划新区,拉大城市框架,加快人口集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时,正逢107国道东边一个老军民适用机场刚刚搬迁,市里拿出了一份占地不足5平方公里的计划方案,打算筹划一个面向港澳地区招商引资的商贸城,叫"港澳新城"。不过,这份计划还没汇报完就被李克强打断了。几个月后,郑州市领导拿着修改过的方案又一次汇报,结果才说了几分钟,就再一次被打断。  "不用汇报了,"李克强说,"你们思想再解放一点,通过建设部聘请国际上最着名的计划公司来帮你们计划,计划大一点。"  几个月后,由33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方案评选团投票选中了日本计划名家黑川纪章的方案。新计划中郑东新区的面积到达150平方公里,乃至比老城区的面积还大了10平方公里。  知情人士泄漏,为了推动新城建设,李克强乃至动手调解了郑州市的领导班子,以带动思想解放。同时,为了避免换一届领导就换一种思路,他将新区计划交由人大通过,以法律的情势,保证"一张蓝图绘到底"。  10年后的今天,郑州东部这片曾只能养鱼耕田的土地上,已建起1座"值得被写入教科书"的国际新城。截至2012年11月底,42家全球500强企业和56家国内500强企业已在新区设立公司或分支机构。  同时,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近100个自然村的10万农民从此完全离开了本来的农耕生活,变成市民,住进了安置社区,一些村落还将预留地和一部分资产作价成立了股份制公司,股权量化到每个村民,让他们享有土地开发收益,这些中原大地的农民第一次有了财产性收入。  在今年1月给河南方面的指导中,李克强希望河南"继续打造好郑东新区这个上亿人口大省推动城镇化的样本,为探索走出符合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创造经验"。  有人说,人口多、农业重、底子薄的河南省,就相当于一个"微缩的中国",而初步发挥理政能力的李克强,给这片土地带来了不言而喻的改变。曾以农业大省自居的"乡土河南",已向"城市河南"阔步前进。2012年,河南城镇化率到达42.4,比1998年李克强赴任省长时的20.8翻了一番,平均每一年有100多万农民变成市民。  连曾被人担心遭到"轻视"的农业,也得到了同步的高速发展。2012年,河南粮食实现"9连增",总产量再一次突破历史新高。  如今的河南人既可以得意地说"全国每10个汤圆有6个、每10个水饺有4个在河南生产",也可以半开玩笑地宣称"iPhone5是河南的土特产",由于全球iPhone系列70都在郑州组装,随后直接行销全球。  这样的变化产生在这块农业情结、农耕意识深厚的土地,不能不说得益于当年那位北京来的年轻省长,"给农耕意识根深蒂固的河南带来一阵风,让大家开眼看工业、看城市。"500)dth=500'align='center'hspace=10  "他让辽宁受益最大的是思想,让'内陆人'有了面向大海的开放意识"偏方医治白癜风  如果说,李克强主政河南时将工业意识注入一个农业大省,那么尔后两年多,他在主政辽宁期间,也完全改变了辽宁人对自己的认知,为那里植入了"海洋意识"。  2003年,中共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2004年12月,李克强被派往辽宁出任省委书记。外界普遍相信,将这个老工业省分重振雄风的关键几年交到李克强手上,既是对他的考验,也是对他的信任。  据知情人泄漏,赴任之前,李克强就在广泛搜集资料,研究辽宁。而到辽宁后,他密集调研,"几近一天就要访问1座城市"。当地干部群众回想,李克强调研时,包里总装着一张辽宁地图,在车里就跟干部谈话,研究辽宁的发展思路。  这个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的省分,曾诞生了中国第一架歼击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据辽宁人自己统计,有200个新中国的"第一"诞生在辽宁。  但改革开放后,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全国第一家破产企业也出现在这里。  计划经济时代在辽宁人的意识里种下了深深的工业情结。直到市场经济时代,他们探索的主题依然是:辽宁这个"工业大时的前路该怎样走?  但新来的省委书记不这么想,他说出了一个连辽宁人自己也为之一震的观点:"我们是'沿海省分'1  可不是吗?辽宁陆地海岸线全长2290千米,占全国的12。辽宁14个城市中有6个在海边,全省三分之二的面积在离海100千米以内。但过去几十年,无论是电力架,还是交通布局,辽宁始终以一种内向的姿式寻求发展。  当地1名官员介绍,辽宁过去也曾提出过发展"海洋经济",但那都局限于海洋捕捞、海洋养殖等简单、原始的思路。李克强到辽宁上任时,沿海到处是荒滩,除少数几个港口,几近没什么像样的产业。那些海岸线千百年来静静地躺在那里,还从未有人思考在此进行系统的大的产业布局。  李克强敏锐地意想到,按世界通行的经济区域理论,距海岸线100千米以内的地区都属于沿海地区,全球经济总量的60集中在这条黄金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nzi.com/wazlyy/76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