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源性腰痛,又称椎间盘内紊乱,是由腰椎间盘内部结构和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腰腿痛。椎间盘内神经末梢受到盘内高压的机械性刺激或炎性介质的化学性刺激,被认为是诱发盘源性疼痛发病机制。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常见症状是腰痛伴(或不伴)不典型的下肢痛,以不能耐受久坐为主要特点,久坐久站加重,常无其他阳性体征。X片、CT等影像学检查多未发现明显的椎间盘突出。临床上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法治疗等保守治疗多疗效不佳。近年来,我科采取臭氧髓核消融+靶点阻滞介入治疗盘源性腰痛,获得了不错的疗效。
现报告典型病例如下:
患者冷某,女,48岁,因“腰痛伴左下肢疼痛3个月”来诊。
病史: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常感腰痛,左侧为重,伴左大腿后外侧疼痛,久坐久站明显加重,夜间加重,晨起时尤为明显,曾在当地诊所行针灸推拿正骨复位等理疗及口服药物治疗未见好转,现转来我院就诊。
既往身体健康。
入院查体:T36.5℃、P76次/分、R20次/分、BP/80mmHg、NRS7分。心肺(-)。腰椎曲度可,L3-5棘突区掌压痛(++),腰椎屈伸旋转活动可,双侧直腿抬高试验(-),双下肢肌力、皮肤感觉正常,双侧膝踝反射正常存在。
辅助检查:X片、MRI如图。血常规、C反应蛋白、风湿三项、HLA-B27均正常。
MRI显示L4-5椎间盘黑盘改变,椎间盘后缘见HIZ信号
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L4-5)
治疗:经皮穿刺L4-5椎间盘髓核臭氧消融+靶点阻滞
臭氧消融
穿刺针准确到达L4-5椎间盘后部
穿刺针退至纤维环层靶点部位及硬膜外腔注射消炎镇痛液
治疗效果:患者腰痛伴左下肢疼痛基本消失,坐、站及行走功能良好,夜间睡眠好,未感腰痛。NRS1分
讨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指椎间盘内各种病变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腰痛,不伴有神经根性症状,无神经受压或节段活动过度的放射学证据,可引起腰椎功能的丧失。以前由于发病机制不清,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经影像学检查无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机制进行大量的深入研究认为椎间盘退变产生炎症介质,继发炎症肉芽带形成,刺激分布在纤维环外层的窦椎神经末梢发生超敏反应,引起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本治疗方案在C臂透视下将臭氧注入到病变椎间盘内,臭氧对髓核中的蛋白多糖迅速氧化灭活使髓核部分皱缩从而达到盘内减压的目的,同时臭氧又能直接灭活盘内炎性介质促进炎症消退;在纤维环裂隙部位及外层注入消炎镇痛液能快速消除局部水肿、充血等炎性反应。臭氧髓核消融结合靶点阻滞治疗盘源性腰痛具有协同倍增效应,且创伤小、见效快、几乎无副作用,值得在盘源性疼痛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推广。
中医骨伤科(骨一科)是以传统中医正骨手法、中医药技术结合现代可视化微创技术治疗各种骨折、筋伤、颈肩腰腿痛的特色科室,是青岛市中医骨伤重点专科和山东省中医骨伤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同时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骨伤科、山东中医药大学康复科合作科室。科室现设置床位40张,拥有医护人员17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3人,护师3人,护士7人。多名骨干医院、医院、医院进修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
主要诊疗病种:
1.各种急慢性脊柱四肢关节骨折、筋伤;
2.各种脊柱关节源性疼痛: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髋膝关节炎、骨质疏松症、肌筋膜疼痛综合症、跟痛症等。
主要诊疗项目:
1.陈氏手法正骨技术
2.颈椎病、腰椎病三维正脊复位技术
3.关节粘连无痛手法松解技术
4.小针刀微创松解术
5.角度牵引技术
6.C型臂或CT引导下各种椎管内外神经阻滞镇痛术
7.经皮臭氧椎间盘溶盘术
8.射频神经调控技术
9.股骨头坏死经皮头内外减压术
10.经皮椎间孔镜下突出髓核摘除术
诊疗理念:能保守不有创,能微创不开刀,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
联系卢主任
科室-
本文由中医骨伤科(骨一科)提供
宣传科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