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在经期前后或正值经期,发生于小腹部及腰骶部疼痛,严重时伴有面色苍白、汗出、恶心呕吐、四肢厥冷甚而晕厥,以致影响工作和生活,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者,称为经来腹痛或痛经。大多妇女在经前或经期有不同程度的小腹不适,为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视为痛经。
中医学称“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中医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诸病源候论》则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为研究痛经奠下了理论基础。
病因病机
痛经之病因为有虚实,一为实证痛经,不通则痛,一为虚证痛经,不荣则痛。情志抑郁、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均可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出现经行腹痛。若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精亏血少,胞脉、冲任失于濡养,“不荣则痛”,亦可引起痛经。《圣济总录?室女月水来腹痛》云:“室女月水来腹痛者,以天癸初至,营卫未和,心神不宁,间为寒气所克,其血与气不流利,致令月经结搏于脐腹间,如刺疼痛”。
痛经虽有虚实之分,但因“妇女本不足于血”,即属瘀滞亦常兼不足,如肝郁血虚、肝郁脾虚、肝郁肾虚等便是实中有虚之痛经证。又如血气本虚,血少则不畅,气虚则运行迟,迟则滞涩作痛,便是虚中有实之痛经。所以痛经“挟虚者多,挟实者少”。究其本源,实者多责之肝,虚者多责之肾,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
痛经治疗以调理气血、通经止痛为要旨,首先要通,通则不痛。虚则补而通之,实则行而通之;寒者温而通之,热者清而通之。
辨证论治
(一)气滞
1、症状:经前3—5天即开始,小腹胀坠而痛,经量多少不定,经色黯红或紫,有血块,经行不畅,经行时胀痛自减。伴胸胁不舒,乳房胀痛,情绪不安,烦躁易怒舌质正常,舌苔薄,脉弦。2、分析:经血欲行而气机郁滞,肝木失于条达而疏泄失职,故见小腹胀痛,经行不畅之症。治以行气和血,通经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青囊丸加减。柴胡10克,川芎12克,制香附12克,乌药10克,青皮6克,陈皮6克,白芍10克,枳壳6克,甘草10克。加减:小腹痛甚加川楝子6克、延胡索10克理气;经量多去川芎、香附,加茜草10克、益母草6克调经;血块多有瘀者,加蒲黄6克、赤芍10克凉血化瘀。兼热者,加丹皮10克、山栀10克清热;兼寒者,加茴香10克、吴萸12克温散。
(二)瘀血1、症状:经行l一2小时,或第2—3天,小腹剧痛难忍,呈痉挛性疼痛,或阵发性加剧,拒按。痛甚可伴呕吐,四肢冷,面色苍白。月经色黯红或褐色,有血块或膜样组织,血块下后痛可有所缓解。舌黯或有瘀点,脉涩。2、分析:产后恶血排泄不净,或经行瘀血残留,或素有瘀血病症,累及胞宫。瘀血阻滞胞宫,经行涩滞不通而致本症。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桃仁10克,红花10克,生蒲黄6克(包),五灵脂10克,当归15克,赤15克,川芎10克,牛膝15克,茺蔚子10克,泽兰15克。加减:小腹冷痛者,加吴萸15克、肉桂10克、小茴香10克温寒;血块紫红有瘀热者,加丹皮10克、丹参10克清热化瘀;兼气滞者,加香附12克、乌药12克理气。
(三)寒凝血滞1、症状:经前数日及经期小腹冷痛,甚而绞痛、刺痛,按之痛甚,喜热熨而痛稍有缓解。甚则冷汗,四肢冷。月经后期,量少,涩滞不畅,色黯褐或如黑豆汁,有血块。可有少腹癥块。舌黯紫有瘀点(斑),苔白润或滑腻,脉沉弦或沉紧。2、分析:久居湿地或经期感寒,饮食生冷,致寒湿内侵胞宫,血海经血下泄不畅,致成本症。治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方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减。当归15克,桂枝12克,白芍15克,细辛5克,吴萸10克,生姜10克,甘草10克。加减:少腹冷痛,四肢冷者,加附片30克(先煎1小时)、干姜15克、肉桂10克温寒;腹痛拒按,经黯有血块者,加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化瘀;经色如黑豆汁,加艾叶15克、香附12克调经;兼形寒畏冷,头痛身痛者,加羌活15克、防风15克、藁本10克祛寒。
(四)热郁血滞1、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痛,有灼热感,以胀痛为主。经行不畅,经色紫黑,时有血块,经量多少不定,经前乳房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口渴,胸胁不舒,喜叹息。小便黄,大便偏干。舌红,苔薄黄,脉弦带数。2、分析:肝郁久而化热,热郁久而化火,阻滞血海,经行不畅而生痛经。治以清热凉血,宣郁通经。方用傅青主宣郁通经汤加减。丹皮15克,山栀1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白芥子5克,香附5克,黄芩5克,甘草5克。加减:经行不畅者,加牛膝10克、丹参12克、益母草15克化瘀调经;乳房胀痛加川楝子10克、橘叶10克、麦芽10克理气。
(五)湿热蕴结1、症状:经前及经期小腹疼痛(两侧或正中),胀痛或刺痛,或有灼热感,且拒按,可引及腰部。月经先期或先后不定期,经量增多,色紫红质稠黏,味腥秽,时夹血块。平时白黄带下秽臭,质黏稠;时有发热,小便黄,大便干或不爽。一般有少腹癥积(慢性盆腔附件炎症)史。舌黯红,苔黄腻,脉滑数。2、分析:经产或人流时胞宫空虚,湿热内侵,客于胞宫,瘀滞蕴结不化,经行气血不畅,致腹痛加剧。治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方用龙胆泻肝汤合张锡纯活络效灵丹。龙胆草10克,车前子10克(包),生地10克,赤芍15克,当归15克,丹皮10克,丹参15克,制大黄5克,苡仁5克,败酱草30克,炙乳香5克,炙没药5克,川楝子10克。加减: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5克、五灵脂5克化瘀,尿黄尿痛者加瞿麦12克、萹蓄10克清热除湿,带下多者加苍术12克、黄柏15克、椿根皮10克止带,热毒重者加蒲公英10克、红藤5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清热解毒。
(六)气血虚弱1、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温喜按,或有小腹坠胀感。月经量少,色淡红,质清稀。而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舌质淡红,脉虚细。2、分析:素体血虚或久病体弱,气血不足,气虚不足以行血,血虚不足以盈经,气血不畅致生痛经。治以益气养血,调补冲任。方用圣愈汤加减。生黄芪30克,党参20克,当归15克,川芎5克,白芍15克,熟地10克,阿胶10克(另烊冲),艾叶10克加减:小腹坠胀者,加升麻15克、柴胡12克升提;畏寒肢冷者,加附片30克(先煎一小时)、桂枝15克温寒;头晕目眩者,加首乌15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养血;心悸怔忡者,加龙眼肉15克、枣仁20克养心。兼气滞胃纳不和,加陈皮15克、砂仁10克和胃,去阿胶、熟地;兼血瘀而有血块者,去熟地、阿胶,加丹参15克、茜草10克活血。
(七)肝肾亏损1症状:经行之后小腹空痛,喜按。月经后期,经量减少,色淡或黯。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心悸,耳鸣。舌淡红,脉细弱。2、分析:禀赋不足,经产过多,精血内耗,肝肾损伤,血海不盈,胞脉失养。治以调补肝肾,充养血海。方用傅青主调肝汤加减。山药15克,阿胶10克(另烊冲),当归15克,白芍10克,山萸肉10克,巴戟天15克,甘草10克。加减:头晕目眩者,加女贞子15克、旱莲草12克、潼蒺藜15克养血;腰酸者,加川断15克、桑寄生20克补肾;小腹两侧痛,加茴香12克、橘核10克理气。
(八)冲任虚寒
1、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痛,遇寒加剧,喜温喜按。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时亦有经前即脐下痛者,经色如黑豆汁者。腰背冷痛,四肢不温,形寒畏冷,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润,脉沉弱。2、分析:肾阳不足,冲任虚亏,寒湿搏击,胞宫失养,血海不充。治以温补冲任,调经止痛。方用傅青主温脐化湿汤加减。白术30克,巴戟天20克,山药20克,茯苓15克,扁豆10克,莲子肉15克,白果10枚(打)。加减:痛甚者,加肉桂15克、炮姜15克、川芎10克、艾叶15克;四肢不温、形寒肢冷者,加附片30克(先煎一小时)、干姜20克。
经验方
1.温经散寒汤
[药物组成]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白术12克,紫石英20克,胡芦巴6克,五灵脂12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制香附12克,小茴香6克,艾叶6克。
[适应证]寒凝血瘀之痛经。经前或经时小腹拧痛或抽痛.凉而沉重感,按之痛甚,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服(下同)。
2.热性痛经方
[药物组成]当归10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生地黄12克,红藤30克,败酱草20克,川楝子10克,炒五灵脂12克,炙乳香、没药各5克。
[适应证]气滞热郁之痛经。经行腹痛,往往于经行第一天腹痛甚剧,或见血块落下则痛减,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3.化膜汤
[药物组成]血竭末(另吞)3克,生蒲黄(包煎)15克,五灵脂10克,生山楂9克,刘寄奴12克,青皮6克,赤芍9克,大黄炭、炮姜炭各4.5克,参三七末(分吞)3克。
[适应证]膜样痛经。
4.痛经汤
[药物组成]钩藤15克,牡丹皮、丹参、赤芍、五灵脂各10克,肉桂(后下)5克,广木香6~9克,延胡索12~15克,川断、杜仲各10克,益母草15克,茯苓10克。
5.调经止痛汤
[药物组成]当归10克,川芎9克,香附12克,白芍24克,甘草6克,枸杞子15克。
[适应证]少女痛经。
技术疗法
针灸推拿
1.体针
(1)以合谷;三阴交为主穴,留针15~20分钟,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夹血块者加血海;湿邪重者加阴陵泉、太冲、行间;肝郁者加太冲、气海、内关;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脾俞、血海;肝肾不足者加关元、肝俞、肾俞。经期每日一次,非经期每周2~3次,连用3个周期。
(2)取穴:中极、关元、三阴交、太冲、合谷。重刺激用泻法,寒证加灸,留针15分钟。
(3)取穴:中极、地机、次髎。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寒凝胞中者加水道、关元;湿热下注者加曲泉、阳陵泉;气血虚弱者加脾俞、足三里;肝肾虚损者加肾俞、肝俞、足三里。实证用泻法,虚证用平补平泻法。
(4)取穴:17椎下、l棘突下。针法:直刺1.5寸左右,留针15~20分钟。
2.电针
可选中极、关元、三阴交、血海、地机、足三里等穴。针刺得气后,接上电针治疗仪,通以疏密波或连续波,电量以中度刺激为宜,每次通电约15~30分钟,每日1~2次。于经前3日施治,至疼痛缓解为止。
3.耳针
(1)取穴:子宫、交感、皮质下、内分泌、肾。手法:刺后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可间隔做慢而有力的顺向捻转几次。
(2)取穴:内生殖器、内分泌、缘中、神门、艇角。配穴:交感、肝、肾、皮质下。针法:于经前一周开始治疗,每日一次,每次一侧耳穴,两耳交替,治疗至月经干净。
4.灸法
取关元、气海、曲骨、上髎、三阴交,每次取3穴,于经前3日用艾条温和灸,每穴施灸2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治疗,4日为一个疗程,适用于各型痛经。
5.针灸合用
(1)选穴:中极、三阴交(双)、地机(双);配穴:夹血块者加血海(双);湿邪重者加阴陵泉(双);肝郁者加太冲(双);气血虚者加足三里(双);肝肾虚损者加关元。先予针刺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其间,除太冲外,余穴均用温针灸两壮。
(2)以气海、三阴交、脾俞、肝俞、关元、中极为主穴,以地机、合谷、血海、行间、次髎穴、照海为配穴。每次取主、配穴各两个,在经前2~3天开始针灸,然后再针灸2~3次为一个疗程;每次加灸关元、中极穴。
6.推拿
以气海、关元、中极、气冲、公孙、三阴交、次醪、命门为基本穴位,辨证取穴为八髎、肝俞、膈俞、地机、曲泉、脾俞、胃俞、肾俞至命门一线,手法用一指禅、揉、摩、擦、拿等,平均治疗20~30分钟。
药物穴位注射
1.取三阴交(双),采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穴位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每穴注入药液一毫升。气滞血瘀可配太冲;寒湿凝滞配内关;气血虚弱配足三里;肝肾不足配内关。
2.取双侧三阴交、内关穴,隔日注射一次,每次每穴位注射5%当归注射液一毫升,共4毫升。于月经前后10天内使用。适用于血虚、血瘀型痛经。
耳穴疗法
取耳穴皮质下、内分泌、交感、子宫、卵巢,于月经来前3~5天,用王不留行籽或小磁珠压穴,每天按揉数次,调和气血以止痛;疼痛较重者可用埋针法。气滞血瘀可加肝、神门;痰湿凝滞加三焦、腹;气血虚弱加心、脾;肝肾亏损加肝、肾。
敷脐疗法
1.神阙为冲任经气汇聚之地,且渗透力强。可选用当归、川芎、吴茱萸等研为细末,加白酒和凡士林调为糊状,于经前3天敷脐部,经至敷关元穴,可疏通经络,祛寒止痛。
2.山楂、乳香、没药、葛根、穿山甲、川厚朴各克,白芍克,甘草、桂枝各30克,细辛挥发油、鸡矢藤挥发油、冰片各适量。制法:先将山楂、葛根、白芍、甘草水煎两次,煎液浓缩成稠状,混入溶于95%乙醇溶液的乳香、没药液,烘干后与穿山甲、川厚朴、桂枝共研细末,再加入适量的细辛挥发油、鸡矢藤挥发油、冰片,充分混合,过目筛,贮藏备用。经前3~5天用温水洗擦脐部后,取上药0.2~0.25克,气滞血瘀者用食醋调糊,寒湿凝滞者用姜汁或酒调糊。敷于脐中,外用胶布固定。待经来痛止或经期第3天去药,适用各种痛经。
热熨法
1.食盐、葱白各克,生姜克。上药共炒热,装布袋熨下腹部,药凉后可再炒热再熨,每日数次,每次30分钟。适用于虚寒为主的痛经。
2.香附12克,延胡10克,桂枝8克,官桂8克,木香6克,鸡血藤20克。气滞血瘀型加桃仁12克,赤芍10克;寒湿凝滞型加茴香12克,蒲黄6克。制法:将药物捣烂、炒热后外敷贴丹田穴(气滞血瘀加关元、命门穴;寒湿凝滞加八髎、肚脐),以不烫皮肤为度,药凉后可炒热再敷。
3.艾叶60克,食盐30克。熨热后敷贴关元穴。
发疱法
月经前10天,以底径一厘米之艾炷一枚置附片中心,点燃后置中极穴上,艾炷燃尽更换。如过热病人难以忍受,将附片提起数秒后再放下,至灸处皮肤红晕直径达5厘米以上、中央微泛白透明时停用,敷以消毒敷料,胶布固定。数小时后灸处即起水疱,由小而大,直径可达1~2厘米,水疱待自行吸收。适用于虚寒性痛经。
足浴法
中药泡脚治痛经,对证选用才有效。而治疗痛经时,也可以服用一些中药。经期容易受寒,此时用热水泡泡脚,脚部受热后,全身血液循环会加快,体内热量会随之增加。不仅可以温暖子宫缓解痛经症状,还能增强肠胃功能。
1.阳虚寒盛型:表现为下腹冷痛,热敷痛减,手脚发冷。治应温经散寒止痛。泡脚所选药物应多以入足少阴肾经的药物为主,并加入适量引经药咸水。可用肉桂、丁香、乌药、当归、川芎各15克,干姜、小茴、吴茱萸各6克,食盐少许,煎水泡脚。
2.气亏血虚型: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用手按腹部有轻微疼痛感,月经量少、色淡。治宜补气养血调经。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泡脚所选药物应多以入足太阴脾经的药物为主,并加入适量的引经药甜水。可用白芍、当归、川芎、熟地、白术、杜仲、黄芪各15克,饴糖适量,煮水泡脚。
3.气滞血瘀型: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血色暗而带有血块。治应调和气血,化瘀止痛。因为“女子以肝为本”,泡脚所选药物应多以入足厥阴肝经的药物为主,并加入适量的引经药醋。可用青皮、乌药、益母草各30克,川芎、红花各10克,加入约两升水,50毫升左右的醋,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煎煮30分钟,等药冷却至50℃时连渣倒入盆中泡脚,盆中药液量应浸没踝关节,如果药液不足量,可加适量温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能治愈吗主治白癜风疾病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