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这东西,大人都很难坚持,何况是小孩。所以,下这个决心是相当的艰难。
幸好,小妞从出生第一天就上进,只要她觉得这件事是必须要做的,她总能想办法克服自己坚持下去,虽然,过程没那么顺利。
希望真能如所愿,良药苦口,药到病除!
Mark一下这段灰暗的岁月!
★制首乌()
首乌味苦、甘、涩,性温平。分生首乌和制首乌两种。
功能与主治
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呜,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高脂血症。
中医药用
制首乌具有补益精血,养肝安神,强筋骨,固肾乌须,用于血虚而见头昏目眩,心悸失眠健忘,萎黄乏力,肝肾精血亏虚的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崩带,须发早白等症。
生首乌具有截疟解毒,润肠通便功效,用于体虚久疟,肠燥便秘及痈疽、瘰疬等症,如何人饮;还具有祛风止痒的功效可用于血燥生风,皮肤瘙痒、疮疹等,煎汤外洗,均有效。
食用方法
制首乌食疗多用来泡酒或煲汤,功效比较显著的汤饮有首乌羊肉生发汤,还能做粥。
☆首乌百合粥(滋补肾阴)
用料:制首乌30克,百合20克,粳米克,大枣5枚,冰糖适量。
用法:将制首乌加水煎汤,去渣,加入洗净的百合、粳米、大枣煮为稀粥,调入冰糖服食。每日1剂,2次分服。
适应症: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见头晕耳鸣、腰腿酸痛、弯腰驼背、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口干咽燥、足跟疼痛、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或闭经,以及可发生自发性骨折等。
☆首乌红枣茶(补血养颜,消脂减肥,乌发润发,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硬化)
主料:何首乌50克,红枣10粒
辅料:蜜枣2粒
调料:水6碗
烹制方法
(1)首乌浸洗干净;
(2)红枣洗净,去核;
(3)将水倒入煲内,放入所有材料,用中小火煮一个半小时,剩下3碗水即成。
☆首乌羊肉生发汤(补肾益精,生发乌发)
做法:取制首乌50克、杜仲15克、玉米2根、核桃肉4个、羊肉克、红枣(去核)4枚、生姜2片。各物洗净,瓦煲加入适量清水烧开,放入所有材料,用文火煲两个小时,下盐调味饮用。
☆首乌枣粥(对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肢体麻木、高血压有疗效)
做法:选制首乌30克,粳米克,大枣(去核)5枚,红糖适量。把首乌洗净,放在锅内加适量水煎成药汁,去渣。把米淘洗干净与首乌汁一起放在锅内,加水,用旺火煮沸后改用微火,煮至米半熟时,放入枣、糖,煮熟即成。
★茺蔚子(1)
具有活血调经,清肝明目的功效。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目赤翳障,头晕胀痛。
性味:辛、苦,微寒。
归经:归心包、肝经。
功效:活血调经,清肝明目。
主治: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目赤翳障,头晕胀痛。
《本草纲目》:治风解热,顺气活血,养肝益心,安魂定魄,调女人经脉,崩中带下,产后胎前诸病。久服令人有子。
★苍耳子()
别名:虱马头、苍耳子、老苍子、道人头、刺八裸、苍浪子、绵苍浪子、羌子裸子、青棘子、抢子、痴头婆,胡苍子、野茄、猪耳、菜耳,苍苍子,广东话又叫磁头芒(痴头芒)。
具有散风除湿通窍等功效。
性味:味苦、甘、辛,性温。
归经:归肺、肝经。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主治:用于风寒感冒,鼻渊,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等证。
禁忌: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神农本草经》:苍耳子,主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栾痛,恶肉死肌,膝痛,久服益气。
★荆芥(12)
别名: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味平,性温,无毒,清香气浓。荆芥为发汗,解热药,是中华常用草药之一,能镇痰、祛风、凉血。治流行感冒,头疼寒热发汗,呕吐。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温。
归经:入肺、肝经。
功效主治
祛风、解表、透疹、止血。
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鼻衄。
★防风()
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
性味:味辛、甘,性微温。
归经:归膀胱、肺、脾、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主治: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正,脾虚湿盛。
禁忌: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血虚发痉、阴虚火旺者慎用。
★生黃芪()
黄芪亦名戴糁、戴椹、百本、箭芪、百药绵、二人抬等。
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为补气要药。
食补:黄芪也是经济实惠的滋补品和调味品,可用于煲肉、泡酒、做菜、调味、去腥。民间常用黄芪煨大枣,黄芪炖母鸡,黄芪煮黑豆,则更是美味佳肴,补益上品。其营养丰富,既补身体,又别有风味,为产妇、老弱、病后体虚者的上好补品。常服可令人精神焕发,体质增强,荣颜润肤,延年益寿。
禁忌:凡有感冒发热、胸腹满闷等症者,不宜服用黄芪;如患有肺结核病的人,有发热、口干唇燥、咯血等症状者,不宜单独服用黄芪;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服用黄芪。此外,有研究表明黄芪可使染色体畸变率和细胞微核率明显增高,故孕妇不宜长期大量应用。
主治:主治气血虚弱、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炎浮肿、蛋白尿、糖尿病、慢性溃疡等症。临床用来治疗高血压和急慢性肾炎。著名的“补中益气汤”就是黄芪配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甘草、当归、陈皮等组成,对治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懒言短气、中气下陷有良好效果。
★牛蒡子()
无臭,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之功效。属于解表药中发散风热药。现代研究,牛蒡子还可用于防治糖尿病肾病;牛蒡果实含牛蒡甙经水解生成的牛蒡甙元具有抗癌活性。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
主治功效:疏散风热、清热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散肿。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或肺热咳嗽、咯痰不畅;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及风疹瘙痒;疮疡肿毒及痄腮等。生用可润肠通便,热毒咽喉红肿疼痛,兼有热结便秘尤宜。
用于热毒疮肿尚未溃者,常与地丁,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配伍。
用药禁忌:该品能滑肠,气虚便溏者忌用。
《本草经疏》: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秘不宜服。
用于麻疹不透。该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风热,透泄热毒而促使疹子透发,崐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配薄荷、荆芥、蝉蜕、紫草等同用,如透疹汤。
★生甘草(甜)()
别名:美草、密甘(蜜甘)、密草、国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皮草、灵通草。
一般根据有无炮制来分为炙甘草和生甘草两种,用于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益气宜炙用,医生开中药处方时一般习惯将生甘草写成甘草,炙甘草写成炙甘草。
类别:补益药(亦称补虚药)中的补气药。
性味:甘,平。气微,味甜而特殊。
归经:归心、肺、脾、胃经。
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禁忌: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国老——众药之王
《本草纲目》:“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多在百分之十左右,还有甘露醇、葡萄糖等多种成分。由于甘草酸的甜度高于蔗糖五十倍,甘草真是名副其实的“甜草”。
★蝉衣()
性味:味甘、咸,性凉。
归经: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主治: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急慢惊风、破伤风证,小儿夜啼不安。
相关配伍
1、与薄荷、牛蒡子、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可用于风热火毒上攻之咽喉红肿疼痛,声音嘶哑等症。
2、与荆芥、防风、苦参等同用,可用于风湿浸淫肌肤血脉,皮肤瘙痒等症。
3、与菊花、白蒺藜、决明子、车前子等同用,可用于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等症。
4、与天麻、僵蚕、全蝎、天南星等同用,可用于破伤风证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等症。
禁忌:孕妇慎用。
《本草纲目》:蝉,主疗皆一切风热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府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
《本草衍义》:治目昏翳。又水煎壳汁,治小儿出疮疹不快。
★乌梢蛇()
俗称乌蛇、乌风蛇,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无毒蛇。
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甘,平。归肝经。
乌梢蛇干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的功效,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顽固性疾病的首选天然药材;
乌梢蛇肉治病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主治“诸风顽痹,皮肤不仁、风骚湿疹、疥癣热毒、须眉脱落”等症。
乌梢蛇胆有祛风、清热、化痰、明目等功效,可治大风疬疾、木舌胀塞等,我国曾用干胆治好树例慢性胃炎患者。
用乌梢蛇泡制的乌蛇酒、乌蛇胆酒,以其柔和的保健、药用双重功效,日渐受到现代人的青睐。
用蛇胆配着“蛇胆川贝液”服用,对重复性感冒和小儿久咳不止有奇特药效,隆冬季节服用蛇胆还可预防感冒和滋阴祛火呢。
乌梢蛇全身是宝!
★徐长卿()
表面淡黄白色至淡棕黄色,或棕色;具微细的纵皱纹,并有纤细的须根。气香,味微辛凉。
辛、温。归肝、胃经。
体弱者慎服。
小鼠腹腔注射徐长卿去牡丹酚制剂的半数致死量为32.9±1.0g/kg。兔静脉注射5g/kg时,可出现惊厥,持续30-60秒,1-2分钟后始可站立,逐渐恢复正常,48小时内动物情况良好。
1、用于风湿痹痛、腰痛、跌打损伤疼痛、脘腹痛、牙痛等各种痛症。徐长卿有较好的祛风止痛作用,广泛地用于风湿、寒凝、气滞、血瘀所致的各种痛症。也用于手术后疼痛及癌肿疼痛,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可单味应用,或随证配伍有关的药物。
2、用湿疹、风疹块、顽癣等皮肤病。徐长卿有祛风止痒作用。可单用内服或煎汤外洗,亦可配伍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等清利湿热的药物。此外,徐长卿还能解蛇毒,治毒蛇咬伤。可与半边莲同用内服或外用。
治皮肤瘙痒:徐长卿适量。煎水洗。
治带状疱疹、接触性皮炎、顽固性荨麻疹、牛皮癣:徐长卿二至四钱。水煎内服,并外洗患处。
治风湿痛:徐长卿根八钱至一两,猪精肉四两,老酒二两。酌加水煎成半碗,饭前服,日二次。
治经期腹痛:对叶莲根三钱,月月红二钱,川芎一钱。切细,泡酒四两,内服。
治疗过敏性鼻炎 徐长卿30g,生地24g,当归、赤芍各15g,川芎6g,苍耳子、辛夷各9g。伴头痛加白芷、菊花各9g;体虚反复感冒者合玉屏风散,水煎服,每日1剂,15天为1疗程,用药2~4疗程,观察1年。
★丹皮()
又名牡丹皮。清热药;凉血药。
现代研究,所含牡丹酚及其以外的糖苷类成分均有抗炎作用;牡丹皮的甲醇提取物有抑制血小板作用;牡丹酚有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等中枢抑制作用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利尿、抗溃疡等作用。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凉;辛,微寒。归心;肝;肾;肺经。
功效主治: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温热病热入血分、发斑、吐衄、热泪盈眶病菌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潮热;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风湿热痹。
用药禁忌
1.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服。
★白鲜皮()
别名:白藓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鲜草。
性味:苦;咸;寒。
归经:脾经;肺经;小肠经;胃经;膀胱经。
功能: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解毒。
主治:风热湿毒所致的风疹;湿疹;疥癣;黄疸;湿热痹。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用。
治肺藏风热,毒气攻皮肤瘙痒,胸膈不利,时发烦躁:白鲜皮、防风(去叉)、人参、知母(焙)、沙参各50克,黄苓(去黑心)1.5克。上六味捣罗为散。每服10克,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食后临卧。
《药性论》:“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
现代研究,该品挥发油在体外有抗癌作用。
★地肤子(13)
性味:味辛、苦,性寒。
归经:归肾、膀胱经。
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主治: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禁忌:内无湿热,小便过多者忌服。
《别录》:去皮肤中热气,使人润泽,散恶疮疝瘕,强阴。
★苦参()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主治: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禁忌:脾胃虚寒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本草纲目》: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弱而相火胜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张从正亦云,凡药皆毒也,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则五味各归其脏,必有偏胜气增之患,诸药皆然,学者当触类而长之可也,至于饮食亦然。又按《史记》云,太仓公淳于意医齐大夫病龋齿,灸左手阳明脉,以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慎风,五、六日愈,此亦取其去风气湿热杀虫之义。
《滇南本草》: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消风,消肿毒,痰毒。
★白蒺藜()
性昧归经:苦、辛,平,入肝经。
功用效果:平肝解郁,祛风明目。用于肝阳眩晕头痛,肝郁胁痛,风热头痛,目赤肿痛,皮肤瘙痒等症。
处方名:白蒺藜刺蒺藜炒蒺藜盐蒺藜。
★川芎()
常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祛风止痛,效用甚佳,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昔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能。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经,气香升散。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难产,胞衣不下,产后恶露腹痛,肿块,心胸胁疼痛,跌打损伤肿痛,头痛眩晕目暗,风寒湿痹,肢体麻木,痈疽疮疡。
★当归()
别名干归、秦哪、西当归、岷当归、金当归、当归身、涵归尾、当归曲、土当归。
其根可入药,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抗癌、抗老防老、免疫之功效。
性味:甘、辛、温。
《本草述》:味苦,温,无毒。
归经:归肝、心、脾经。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附方:鼻血不止。用当归,焙干,研细。每服一钱,米汤调下。
★赤芍()
性味:味苦,性微寒。
归经: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主治:用于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瘾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炒赤芍:炒后药性偏于缓和,活血止痛而不伤中,可用于瘀滞疼痛。
酒赤芍:以活血散瘀力胜,清热凉血作用较弱。多用于闭经或痛经,跌打损伤。
禁忌:不与藜芦同用。血虚者慎服。
★生地黄()
别名:地黄、生地、地髓、原生地、干生地、苄、芑、牛奶子、婆婆奶。
性味:甘苦,凉。
功效:清热生津滋阴,养血。
归经:入心、肝、肾经。
主治: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
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舌绛或红等症状,有清热生津滋阴,养血的功效。
用药忌宜: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药用功效:鲜地黄清热生津、凉后、止血;用于热风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烦渴、发斑发疹、阴虚内热、吐血、衄血、糖尿病、传染性肝炎。
养阴生津:该品质润多液能养阴,味甘性寒能生津,有养阴润燥生津作用。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伤津者。另外,取该品滋阴清热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的口干口渴、头晕目眩,处方如六味地黄丸。消渴病属热盛伤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疗。
抗炎、抗过敏作用。
抗肿瘤作用。
《别录》:苦,无毒。
《本草乘雅半偈》:种植地黄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牛膝,再二年可种山药,足十年上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否则味苦形瘦,不堪药也。
★黑芝麻(23)
为胡麻科芝麻的黑色种子,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还含有糖类、维生素A、维生素E、卵磷脂、钙、铁、铬等营养成分。有健胃、保肝、促进红细胞生长的作用,同时可以增加体内黑色素,有利于头发生长。
性味:味甘,性平。
功能:有滋补肝肾,益血润肠,通便,通乳的功能。
药理作用:芝麻素抗病毒、杀菌剂、抗氧化剂、杀虫增效剂、治疗气管炎。
药用价值:补钙、降血压、乌发润发、养颜润肤。
黑芝麻药食两用,具有“补肝肾,滋五脏,益精血,润肠燥”等保健功效,被视为滋补圣品。
一方面是因为含有优质蛋白质和丰富的矿物质,另一方面是因为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和珍贵的芝麻素及黑色素。
适宜人群:
1.适宜肝肾不足所致的眩晕、眼花、视物不清、腰酸腿软、耳鸣耳聋、发枯发落、头发早白之人食用;适宜妇女产后乳汁缺乏者食用;适宜身体虚弱、贫血、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老年哮喘、肺结核,以及荨麻疹,习惯性便秘者食用;适宜糖尿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神经炎、末梢神经麻痹、痔疮以及出血性素质者食用。
2.患有慢性肠炎、便溏腹泻者忌食。
★桑叶(3)
桑叶是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而得,是一种发散风热药,既可内服,也可外敷。
性味:味苦、甘、性寒。
归经:归肺、肝经。
主治: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可治疗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的病症。
止咳、去热、化痰、治盗汗;补肝、清肝明目、治疗头晕眼花、失眠、消除眼部疲劳;消肿、清血、治疗痢疾、腹痛、减肥、除脚气、利大、小肠;抗应激、凉血、降血压、降血脂、预防心肌梗塞、脑溢血、祛头痛、长发;降血糖、抗糖病等。
经济价值:抗凝血作用;降血压作用;降血糖血脂、降胆固醇、抗血栓形成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抑菌、抗炎作用;抗病毒、抗肿瘤作用;抗衰老、抗疲劳作用;抗丝虫病作用;解痉、抗溃疡作用。美容作用;解毒作用。
食疗作用:
1.疏风清热。用于风热感冒,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桑叶甘凉轻清,善清肺热及在表之风热。
2.清肺止咳。用于风热犯肺的肺热咳嗽,亦可配以润肺药治疗燥邪伤肺的咳嗽。
3.清肝明目。治疗风热引起的目赤涩痛。
★菊花(白)(2)
又名甘菊、杭菊、杭白菊、茶菊、药菊。
性味:辛、甘、苦,微寒。
归经: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中华医学研究表明,白菊具有养肝明目、清心、补肾、健脾和胃、润喉、生津,以及调整血脂等功效。
主治:有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目赤昏花、肝肾不足、目暗昏花、眩晕惊风的作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善疏风清热,清肝泻火,兼能益阴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共奏疏风清肝明目之效;清热解毒,尤善解疔毒,故可用治疔疮肿毒。
副作用:中医中,菊花茶属于凉性茶,如果是内热可以使用,但是要是内凉,属阴性,不能饮用,会加重内凉。并且,不能在平时当解渴茶饮用,这样会伤肠胃。
注意事项: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杭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福田白菊或滁菊花)。
请长按图片识别图中北京哪里可以治疗白癜风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