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棘皮病一例
郝小军孙婷李林丽吕国彦
作者单位:河医院皮肤科(郝小军,李林丽,吕国彦);
河医院病理科(孙婷)
作者简介:郝小军,女,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主要从事皮肤病性病临床工作
临床资料:患者,男,58岁。颈部、躯干、四肢色素沉着1年,头面部皮肤增厚及泛发性丘疹伴剧烈瘙痒6个月,于年10月17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颈部、躯干、四肢皮肤出现色素沉着,呈绒毛状或乳头瘤状增生,无不适感。6个月前头面部出现米粒大小的肤色及淡红色丘疹,伴剧烈瘙痒,丘疹逐渐增大并进行性增多,头面部皮肤逐渐增厚。曾就诊于外院,诊断为色素性皮炎、痒疹,给予口服西替利嗪、泼尼松,皮损好转,瘙痒减轻,部分色素脱落,但停药后皮损反复。近2个月皮损加重伴乏力、纳差、体重减轻。既往体健,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体检:T37.5℃,精神稍差,体型略消瘦,双颈部、右锁骨上、双腋窝可触及数个黄豆至花生米大小淋巴结,余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皮肤科情况:头面部密集米粒至黄豆粒大小肤色及淡红色角化性丘疹,皮肤增厚,呈脑回状(图1a)。颈部、躯干及四肢皮肤弥漫性色素沉着,皮肤干燥、粗糙,呈绒毛状或乳头瘤样增生(图1b,1c)。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示右肺占位性病变。经皮穿刺活检示鳞状细胞癌。胸部CT示右肺上叶后段占位性病变;纵膈内及双腋窝多发淋巴结。头颅CT示多发脑转移瘤。颈部彩超示颈部多发淋巴结增大,右侧锁骨上窝可见增大淋巴结。
腹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棘层中度肥厚,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浅层少许淋巴细胞浸润(图2a,2b)。
诊断:①恶性黑棘皮病;②肺癌伴颅内、纵膈淋巴结转移。
患者已有颅内、纵膈淋巴结转移,丧失手术治疗机会,目前主要给予支持疗法,辅以放疗及化疗。在放疗及化疗同时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15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口服非索非那30mg每早1次、西替利嗪10mg每晚1次,局部外用复方氟米松乳膏等对症治疗,皮损及瘙痒较前改善。
讨论:恶性黑棘皮病(malignantacanthosisnigricans,MAN)好发于中老年人,几乎均并发内脏恶性肿瘤,且发展迅速,绝大多数是腺癌,常发生于胃肠道、肺及乳腺[1]。MAN的发病机制不清,研究表明可能与肿瘤细胞大量分泌的体液因子如肿瘤衍化生长因子、α黑素细胞刺激素、肽类物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等有关[2]。本例患者有典型的恶性黑棘皮病皮损及头面部特殊表现,同时伴发肺癌及颅内和纵膈淋巴结转移,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诊断明确。MAN是一种伴肿瘤性皮肤病[3],预后较差,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不超过2年[4],手术切除或化疗后2.1%的皮损和瘙痒症状可减轻或消退[5]。皮损的变化可以作为观察恶性肿瘤的动态、手术或化疗的疗效以及症状是否复发的指标之一[6]。本例患者虽无呼吸系统及其他系统症状,皮损为首发表现,但通过全面系统检查发现肺癌伴颅内及纵膈淋巴结转移,提示临床工作中如发现黑棘皮病患者应提高警惕,尽早系统检查,以望及时发现潜在疾病。
参考文献(略)
DOI:10./sypfbxzz.-.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7(3):-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杂志原文!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订阅方式:①邮局订阅(适用于单位或图书馆统一征订)。全国邮发代号:2-。②编辑部直接订阅(适用于单位批量或个人订阅)。通过邮局汇款至“北京市东城区南门仓5号《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编辑部”注明订阅数量、邮寄地址,并请致电-。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