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黑棘皮病治疗专科医院 >> 黑棘皮病诊断 >> 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由笔帖式到将军

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由笔帖式到将军

 

  一、早年生活

  萨布素出身于一个低级官员家庭。其父率百人领一旗驻宁古塔,为城守尉五品官,同时也在南马场驯养军马。萨布素自幼随父出征,转战南北,锻炼了身体,增长了见识,熟悉了军事,得到了磨炼。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折节读书,文武双修,为他将来成就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萨布素早年的情况,史书没有更多论及,但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萨布素少年时期的传说故事,如“萨布素驯牛故事”“萨布素护病得兵书”“萨布素断案结良缘”“去镜泊湖”“收李坤、魏海的故事”等等。虽然都是传说,但通过这些众多的传说可以反映一些情况。萨布素早年经过刻苦努力,学得了一身好武艺,据说他孜孜不倦地熟读兵书,这为他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线。

  二、由笔帖式到将军

  按清代规定,三四品官员,可以照顾让其子弟出任七八品笔帖式。我们知道萨布素父亲只是个五品官员,这么看来,萨布素通过任子途径起家似乎不太可能。萨布素最初的官职是笔帖式,没有文献记载他是怎么当上笔帖式的,但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黑龙江人烟稀少,人才奇缺,萨布素经过锻炼已经展露文武才干,在这种状况下,破格录用也不是不可能的。萨布素父亲为防御五品官的说法主要来自陈仪的《萨布素传》,而该传又来源于萨布素家传,学术界以此为准。但笔者在翻阅《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时发现,萨布素父亲虽哈纳为打牲乌拉总管四品官。如果是这样,萨布素谋得笔帖式职务就较容易了。但孰是孰非,有待考证。不管怎么说,在顺治九年(年),也就是在他18岁时,取得了笔帖式这一低级文官职务。

  笔帖式是清代的一种文官,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主要负责翻译抄写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当时的边区官员尤其是土官好多都不识字,皇上下达的指示、命令都是书面的,需要有人去口头转达,这时候笔帖式是不可或缺的。另外在边区还有好多汉官,他们也同样看不懂满文文件,或者有些文件是汉文的,满官或土官看不懂,需要笔帖式充当翻译。清朝要求,对公文要进行抄录备案,这个工作必须有专门的人来做,笔帖式责无旁贷。除此,对堆积如山的文书档案,需要有人整理和管理,否则,将来皇上派人考核,慌慌张张找不出材料,报不出各方面情况是要受到惩罚的。这时候有了笔帖式整理过的档案就很容易拿出材料,一一核实,报告各方面情况很方便。

  因此,笔帖式在大小衙门是很重要的职务,在各级部门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八旗子弟主要的入仕途径之一。清朝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笔帖式由满人充任。笔帖式品级有高有低,在清初最高可达五品,最低到九品,甚至无顶载。萨布素刚入仕途,当时品级恐怕充其量只有八、九品。在清代,一旦担任了笔帖式就升迁有望,如果升迁得快,三年之内即可升一级。但小萨布素开始时升迁速度并不乐观。据记载,康熙元年(年)萨布素才由笔帖式晋升为骁骑校(正六品)。以后他渐入仕途顺境。康熙三年(年),他参加黑喇苏密之战,抗击来入侵的俄国,有功晋升为防御。康熙七年(年),论功迁佐领(四品)。十二年,论功迁协领(三品)。康熙十七年(年)八月,萨布素被提拔为宁古塔副都统。康熙二十二年(年)设黑龙江将军衙门,萨布素被任命为将军。萨布素由最低级的文官笔帖式到正一品的将军花了31年的时间。此时他不再是一名18岁的孩子,以当今的标准来说是49岁的壮年汉子了。古人年过三十便自称老夫,年近半百的人自然就是老汉了。

  从最低级文官到最高级地方官是很不容易的,对这么一个赫赫有名的大清功臣,几经周折,加上特殊机遇才能有最终的仕途辉煌。萨布素身处关外,升迁机会并不多。由于边疆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朝廷一般是不会频繁调遣边区官员。毕竟,熟悉边情的官员实在不多。以萨布素的出身和才能,当个笔帖式,固然很容易,但再往上升迁就不易了。他要升迁必须立功,没有特殊情况就少有立功机会。

  三、萨布素的奋斗与成长

  萨布素初露头角是他成功安抚新满洲和索伦诸部,安抚移民。清朝与沙俄争夺黑龙江地区,首先争夺的是居民。谁争得了居民,谁也就争得了领土。要有效控制住黑龙江地区,就得有效控制住当地居民。清政府深知这个道理,便与沙俄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居民与领土争夺战。清政府对这些土著居民,以剿抚并用、恩威兼施为基本原则,进行拉拢和威胁,使用分化瓦解、再各个击破等政治手段贯彻其目标。在与沙俄抗衡的背景下,清朝的防御力量从盛京由南往北逐渐加强。萨布素正是在处理这复杂民族关系和艰苦的抗俄斗争中脱颖而出,登上历史舞台的。

  清代的“新满洲”是个相对概念。各个时期所指的人群不尽相同。“新满洲”之称最早出现于崇德二年(年),《清太宗实录》记载:“赐征朝鲜时归服新满洲巴图鲁麻塔福、叶辰及其妻并部下人众,衣、帽、靴等有差。宴于礼部。”我们知道,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两年后,东海女真各部纷纷投降。皇太极看到这些人语言风俗俱与满洲同,故以满洲八旗建制编之,仍称满洲,因新附之人,故称“新满洲”。之后,黑龙江一带的众多土著居民陆续来投,被编入八旗,仍称“新满洲”。经长期接触后,有一部分土著居民融入到了满洲共同体,成为了满族成员。新满洲之称渐渐消失。这里要论及的新满洲主要是指赫哲族。

  赫哲族,清初又叫库尔凯或虎尔哈,叫法很多。以捕鱼为生,穿鱼皮衣或狍皮衣,狗拉爬犁。在清代前期生活于松花江流域,奇集湖以上,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两岸。清顺治年间开始就对其进行招抚工作。年,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开始向其收取贡赋。康熙十二年(年),有四千多赫哲人请求内附,被编为40个佐领,号新满洲。此后赫哲人不断内附,不断编入新满洲。至年共编新满洲佐领78个,到康熙五十三年(年),达85佐领,计万余人。清政府对这部分赫哲人慢慢加强控制,渐渐内移,编入满洲八旗,进行所谓的“教化”,改变其生活方式,使之渐渐融入满族共同体当中。

  康熙二十一年(年),康熙帝派宁古塔将军巴海和副都统萨布素去黑龙江侦察俄国动态。由于清军入关后,黑龙江一带几乎没有清朝军事势力。据《八旗通志初集?兵制志》记载,在顺治十年(年),驻守宁古塔清军才只有人,后渐渐增加,到雅克萨之战初期还不足两干人。为了防御和抗击沙俄,康熙二十二年(年),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率军人驻守黑龙江。但区区一千人的兵力不足以抵制沙俄。康熙帝从关内勉强调去名八旗兵,又想办法从内地调来余名汉兵,但要抗击沙俄兵力还是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帝采取了就地取材的办法,征用当地少数民族入伍。当时编入宁古塔和吉林乌拉八旗的赫哲族有3多人,选壮丁入伍,正好补足了清朝抗俄力量。

  除了赫哲人以外,这里还生活着一部分土著居民,统称为“索伦”。索伦诸部活动范围西起石勒喀河,南到额尔古纳河流域,东至黑龙江北岸支流之精奇里江(今俄罗斯的结雅河),以及外兴安岭山麓广大地区,多以雅克萨、多金、阿萨津等城为中心,黑龙江“南北两岸各城屯俱附之”。这是被清朝认为是“未教化”的人。索伦部不是统一的一个民族,而是由众多民族组成的一文化群体。包括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和赫哲族等。他们长年累月生活在偏僻的深山野岭,以打猎、捞鱼和采集为生。别看他们人口极少,寥寥几千人,但个个都骁勇善战,风气刚劲,善于骑射,箭术高超,而且体格健壮,善于爬山涉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极高。如何处理好与这些民族的关系以及加强控制至关重要,对清政府来说也是个相当大的考验。

  清朝跟索伦最早接触是在年,当时有索伦头目来清朝进贡。年索伦头目博木博果尔向清朝表示愿意归附,但由于清政府政策不当,对该部进行过分的干预与压迫,使双方矛盾激化。至年底,博木博果尔带部叛清出走,清政府随即遣索海、萨穆什喀等率兵讨伐。年4月博木博尔在雅克萨负隅顽抗,终因寡不敌众被清兵击败。清兵俘获索伦部男女老幼多人,获各种皮张多张;7月初,有多人来降。年1月,清又征获多人,博木博果尔也被擒获。6月底,索伦部又有多人降清。同时,巴尔达齐也率其部户民人来降。至此,索伦部基本上被征服并编入八旗。

  清廷为防止索伦各部联合坐大,让索伦人离开故土,迁往大兴安岭和嫩江流域。此后索伦用来专称鄂温克人。清政府不允许索伦人进行生产活动,使其承担纯军事义务,充当兵丁。清廷也向他们征收貂皮之类,并且调往东北各地和全国各地进行驻扎。清廷每每用兵都会征用索伦人出征,有清一代,总共征用索伦人多达六七十次,生还者不足十分之一。于是本来就很弱小的民族变得更加弱小不堪。

  雄踞东方的清帝国与横跨欧亚的俄罗斯帝国角逐东北,新满洲、索伦诸部等当地土著居民在两股力量的挤压下陷入战火。在这过程中,黑龙江地区是最主要的角逐战场。萨布素的故土成为了前沿阵地。这里战火不熄,硝烟不散。各土著民族遭逢战乱,颠沛流离,背井离乡,不断地路过萨布素家门口,或往北或往南迁徙躲避。萨布素多少次看着这些淳朴可爱的人们携老扶幼的游荡不定,不停地叹息。他心里很明白,再这样下去大清北部江山难保,其世世代代成长的故土也难保。凶悍的哥萨克骑兵在步步逼近,宁古塔将军束手无策,几次出兵失利。清帝此时哪有精力顾及黑龙江,吴三桂兴兵云南,各省纷纷响应,弄得康熙帝焦头烂额。萨布素每当登高眺望,一筹莫展,难道大清就这么完了?满洲龙兴之地,老罕王十三副铠甲起兵打下的北部疆域就这么完了?从18岁到28岁,从笔帖式到骁骑校,商人的恶毒,汉人的学问,索伦人的勇猛,满洲贵族的傲气,哥萨克人的嚣张,他都历历在目。他喜爱练武,汉人的剑术和满人的箭术他都很精通。喜爱读书,尤其喜欢读《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他盘算着,钻研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何对付哥萨克,如何对待索伦,萨布素有一套方案正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切刻不容缓。但中原始终战火不熄,硝烟滚滚。他期待着清政府下令出兵征讨罗刹,可是清政府始终没有消息。康熙九年(年),宁古塔将军衙门接到一份诏书,命令巴海将军出击俄罗斯入侵者。当时众人喜忧参半。喜的是皇上终于管这事了,忧的是兵力不够,皇上又没发大兵前来征讨,叫将军自筹兵力。当时宁古塔驻军还不足干人,怎么去对付这些凶悍的哥萨克。皇上命令当地流人都充军从征,但问题是这些个文弱书生能打仗吗?这么一支军队岂不是乌合之众?还好,当时巴海年轻气盛,有胆量,又有得力助手萨布素。巴海平时跟流人关系特别好,保护了好多有学问的流人,规定他们只要交了一定的费用就可以不用上战场。对于这场战斗,《清实录》《平定罗刹方略》等重要史料都不见记载。在陈仪撰写的《萨布素传》中略有提及。这一重要史实在有名的流人诗人吴兆骞的著作中得以留存。他有诗吟咏了这场战斗。

  乌孙种人侵盗边,临潢通麓惊烽烟。

  安东都护按剑怒,麾兵直度龙庭前。

  牙前大校五当户,吏士星陈列严鼓。

  军声欲扫昆弥兵,战气遥开野人部。

  卷芦叶脆吹长歌,雕鞑弓矢声相摩。

  万骑晨腾响朱戟,千帐夜移喧紫驼。

  驼帐连延亘东极,海气冥漾际天白。

  龙江水黑云半昏,马岭雪黄暑犹积。

  苍茫大碛旌旗行,属国壶浆夹马迎。

  料知寇马鸟兽散,何须转斗摧连营。

  甲辰春四月,将军巴公乘大雪夜袭乌龙江畔。

  陈仪《萨布素传》记载,“三年以骁骑校击鄂罗斯于黑喇苏密,有功,署防御。”寥寥20个字,其他史料都没有记载。但具体时间、地点和细节如何不得而知。高文风先生在《中俄黑喇苏密之战——读史札记》一文中利用大量俄文、日文资料与汉文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日本学者根据旅行记发现所谓的黑喇苏密就是喀尔眉;时间是康熙三年(年)四月至五月之间;来入侵的是一小撮俄国匪徒,而不是沙俄特意派来的正规军。俄文史料记载当时俄军躲进树林里,清军找不着,此时恰好下了一场雪,清军根据脚印很快就摸到了俄军的线索痛击俄军,并且进行追击大获全胜。

  黑喇苏密之战由于地处偏远,在清政府中并无特别重要影响,但在这场战斗中,萨布素发挥的作用得到了肯定,于是他被提升一级,当上佐领。萨布素虽然在黑喇苏密之战痛击俄军,一舒心头焦虑郁闷,但沙俄入侵始终不断,尤其是当地土著居民的住地渐渐被沙俄蚕食。面对步步逼近的沙俄势力,边防形势越来越严峻。萨布素的内心始终未能平静。他深知,当地土著居民,正在成为两股势力征服或争取的对象。只有争取他们的支持才能决定战争的胜利,才能保得住大清北部江山。虽然萨布素认识到了争取土著居民的重要性,但是清政府征服政策的消极性正在消解土著民族的向心力。

  部分索伦达呼尔人始终游离于两股势力之间。在他们的记忆中,当年皇太极率大军威胁过索伦部首领博木博果尔,索伦部人很清楚这些人是惹不起的,便称臣纳贡。清朝又进一步要求他们改穿清朝官服,要求他们南迁种地,不允许他们再狩猎,他们也不得不接受。皇太极一死,摄政王多尔衮态度突然转变。一天,多尔衮派人送来了一份诏书说,大清要入关作战了,要求索伦部提供大量人马。首领博木博果尔即便调集所有男丁还不够这个数字。他心里很清楚,这意味着索伦部面临着灭顶之灾。他知道,要么去给大清卖命,要么一反了之。与其耻辱地为别人而死,还不如光荣地为本部利益而战死。于是博木博果尔奋起反抗。清军不得不调集大军进行围剿,虽然损失惨重,但寨堡还是被攻破了。清军发了疯似的冲了进去,挥动着马刀,见人就砍,一个个营寨被攻破了,清军一次次进行着屠杀,杀完再放火烧毁营寨。索伦人被烧死、砍死无数。索伦部另一首领与博木博果尔不和,暗中给清军通风报信,然而此时他的随从也没被放过。他躲避在山林里,最后无奈率二百多人出来投降。此时,清军又调整策略,收纳幸存者,于是又有更多的幸存者陆续赶来,这些人众先后被编入了八旗。

  清军围剿一过,俄国势力又一步步逼近,威胁着索伦人的生存。此时他们也没办法,也照样不能反抗,一部分人干脆脱离清朝投奔俄国以躲避战乱。

  有一天,有人送来了一份诏书说,天朝军队马上就要开过来了,要扫除这些俄国人,我们都是一家人,应该共同对付这些俄匪。我们满人跟索伦人语言和风俗都相似,我们都是一家人,而那些俄国人是魔鬼般长相,野兽般野蛮,残忍又愚昧无知,是一群没开化的野人。索伦人相信了清朝的蛊惑,他们埋伏在山林里,当哥萨克骑兵进入埋伏圈,一声令下,百箭齐发,哥萨克骑兵人仰马翻。打了胜仗的索伦人无不兴高采烈,高高兴兴地等着清军来接应。在约定的地方等了许久,不见清军影子,却等来了大批沙俄军队。他们把索伦人团团围住,大肆屠杀,又放火焚烧营寨。索伦人被俄军捆绑在一起,他们的孩子们也被捆绑在附近,活活被火烤死。在这场兵燹中,索伦人遭到了空前的劫难。

  康熙帝深知暂时没有力量跟俄罗斯争夺百姓,目前能够做到的是要牢牢控制住己归附百姓,不至于再让俄罗斯抢去。于是清政府做出决定,让一部分归附居民南迁。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控制归附者,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增强清朝的兵力。通过让这部分人众南迁耕种以增收粮食,减轻清政府负担,真可谓两全其美之策。

  康熙帝的计划能顺利进行吗?萨布素参加了执行这项计划的行动。据《萨布素传》载,康熙九年(年),皇帝下诏让宁古塔将军巴海,迁乌苏里乌拉(乌苏里江)瓜尔察部至宁古塔。将军派协领布朗阿保护这部分人迁徙。萨布素当时是防御,也在协助布朗阿进行迁徙工作。把老百姓迁出来虽然可以让他们免受俄军的骚扰,但同时也让他们脱离原先的生活方式,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失去自由,给八旗官兵当奴,这些在深山野岭狩猎过自由自在生活的人民当然不愿意。布朗阿把这些人送到半路,突然以骁骑校昂吴为首的部分百姓发动反抗,不仅拒命不前,还杀死了官兵三人,射伤了布朗阿。一时军中大乱。萨布素长期驻守边地,熟悉他们的情况,此时也只有他才能迅速平定叛乱,妥善地处理好这事。萨布素一方面率兵去镇压,一方面安抚人心,剿抚并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更多的人开始支持萨布素,昂吴更加孤立,在对抗中最终战败,仅以身免。随后被乌苏里乌拉人抓起来献给了萨布素。昂吴被斩。萨布素此次处理变乱显示了他的应变能力,得到康熙帝赏识。康熙十二年(年),萨布素以功迁升协领。康熙十六年(年),清政府决定迁诺罗西喇心处新满洲至宁古塔。有了以往经验教训,萨布素妥善安置了这些新满洲人众。

  让萨布素才干得到康熙帝赏识的是受清廷委派参加长白山瞻礼。长白山,分布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和白山市抚松县境内,号称关东第一山,如今是中朝两国的界山。因其主峰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长白山”之名源自满语意译,“白头山”之名也源自女真人——据朝鲜《李朝肃宗实录》载:“长白山,胡人或称白头山,以长白故也。”今中国称“白头山”习惯指其主峰,而韩、朝将“白头山”指代为整个长白山脉。长白山主峰海拔米,海拔2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总面积余平方公里。北起吉林省安图县的松江镇,西至抚松县松江河旅游开发区,东止于和龙县境内的南岗岭,南部一直伸到盖马高原。长白山是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的三江发源地,一望无际的林海,以及栖息其间的珍禽异兽,风景闻名中外,年长白山被列入联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区。

  《山海经》记载长白山为“不咸山”。《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昭帝廷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徙居勾骊,自单单大岭以东,沃沮减貊悉属乐浪。”单单大岭即长白山。这里的“单单”二字,亏满语中的珊延相近。珊延,即白色的意思;珊延大岭,即白色的大山。

  《魏书·勿吉传》载“勿吉国南有徒太山……有虎豹熊狼不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污,行径山者,皆以物盛去”;《北史·勿吉传》篇中又有记载与相似。这是满族先世把长白山披上神秘面纱进行崇拜的最早文字记录。这段话里是讲,靺鞨国南境有座大山,指的就是长白山。在南北朝的其他书籍里(例如《魏书》《齐书》等),也常有“纵太山”“纵白山”之称出现。后来,又可在《唐书·东夷列传》看到有关的记载:“靺鞨居肃慎地,粟末部最南抵太白山,亦日徙太山,与高丽接。”可见,当时对长白山的称呼并不统一,有的叫纵太山,有的叫徙太山、纵白山、太皇山不等。

  栗末棘褐建立的渤海国早期疆域大部分在长白山地区,其“旧国”即今吉林敦化县。满族说部《红罗女》流传千载,是渤海文化遗存,傅英仁传讲本中称长白山“坐落在渤海国中部,她是一座圣山。在太白顶上,有一位出世真人,是满族崇拜的祖先神——白山圣母”。

  契丹族和女真先后建立起辽、金王朝后,对于东北的第一座高山,出现了统一的称呼——长白山。《契丹国志》中记载日:“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禽兽皆白。”

  女真建立金朝,把长白山视为发祥地,对其祭祀以求保佑国运昌隆,帝祚永延,尊其为“东岳长白山”。金世宗完颜雍于大定十二年(年)册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命翰林院党怀英修撰《封长白山为灵应王册文》:“自两仪剖析,山岳神秀各钟于其分野。国将兴者,天实作之。对越神休,必以祀事。故肇基王迹,有若歧阳,望秩山川,于稽虞典。厥惟长白,载我金德,仰止其高,实惟我旧邦之镇……列圣蕃衍炽昌,迄于太祖,神武征应,无敌于天下,爰作神主”,概述金兴以来迄于阿骨打之武功,认定长白山为“兴王之地”,“礼合尊崇,议封爵,建庙宇”。文中把长白山称之为神山秀岳,用“载我金德”“仰止其高”等最高的赞语来形容它,可见对这座塞外名山的崇仰恭敬。因此皇帝又于大定十五年(年)在长白山北建立灵应王神庙,命大臣持节备礼并带着这份《册文》前去祭奠。

  金章宗明昌四年(年)又封长白山为“开天弘圣帝”。山神由王及帝,成为诸岳中最高品第,白此每岁降香,命有司春秋二仲择日致祭,并有祭文。

  年8月19日,一块女真文字碑出土于长白山天池北钓鳌台上,距天池约40米。这块古碑初步认定是金代祭长白山神所刻记的,文字为女真文字“长白山神”。年5月在长白山西坡发现的“大荒顶子”祭坛遗址,经有关专家考证,为女真及其先人望祭长白山的萨满祭祀遗址。

  元明之际,女真各部卫所林立,不相统属,对长白山的国家奉祀终止,然而女真人仍保持了长白山崇拜,编成于年的朝鲜文献《新增东国舆地胜览》记载,女真人对长白山“奉之为神山”。

  清代,满洲人对长白山的崇仰更是登峰造极,并进一步把族源与长白山相联系。崇德元年(年)修纂的《太祖武皇帝实录》最早记载了“长白山之东北布库里山下”佛库伦吞神鸟所遗朱果而生布库里雍顺的神话,以此向人们昭示皇权天授的神圣性。而且竖立柳条边将长白山区立为皇家圣地加以封禁,除皇家外严禁任何人进山伐木、狩猎或采参,以免惊动神灵损坏龙脉。

  康熙十六年(年)四月,康熙帝派内大臣觉罗武默纳、侍卫费耀色等赴长白山瞻礼。康熙帝称:“长白山乃祖宗发祥之地,今无确知之人。尔等前赴镇守乌喇将军处,选熟识路径者导往,详视明白,以便酌行祀礼。”这是为举行祭祀长白山探路。

  武默纳一行,逆松花江而上,溯源满洲故地三音讷殷(满语音译,即今日吉林省抚松县境内漫江,为松花江上源,为明末建州女真长白山三部之讷段部),艰险登临天池,回京奏请封长白山之神。翌年康熙帝“诏封长白土神”,后又撰文称“泰山之龙,发脉长白”,把长白山的地位推向新的高度。

  据《满汉名臣传》、陈仪《萨布素传》记载,觉罗武默纳一行于五月习日离京,二十三日至吉林地方。当他到吉林欲找“熟识路径”的向导时,居然没有人知道长白山在哪儿。由于长白山长期封禁,当地人烟稀少,自然没人知道了。当时驻吉林宁古塔将军巴海派协领萨布素率二百多人,携带三个月的粮食,水陆并进,先行开路。萨布素六月三日率领官兵顺着温德亨河墨岸,陆路行走七天,到达卓隆鄂河,然后坐船由干努呼河走了两天,到佛和河,再顺着河流走一天,到达讷殷。至此已经没有道路。这里满地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莫辨方向。面对千山万岭,不知所在,晕头转向。这时萨布素想到曾听一朝鲜老人说过,长白山在会宁府西北四百里,而会宁府在诺因河东南七百里。萨布素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理清了思路,那就是说长白山也就在诺因河东南四百里处,沿着这个方向去就是了。他对武默纳等人说:“你们先留在诺因河边休息一会儿,我先过去探探路,再派人来接你们。”第二天萨布素率领二十多兵丁伐树开路,向东南方向行进。走了几十里后,他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又陷入了迷茫,长白山到底在哪儿?反复思量,他认为不会很远,长白山应该就在附近。于是他登上了一座高峰向东南方向晾望。通过郁郁葱葱的树枝问望去,他望见片片白色,难道那就是长白山?萨布素心里异常激动。赶紧叫人过来把眼前那棵遮挡视野的树木给砍了下来,噢!果然是座山啊!心情豁然开朗,他更加激动了,赶紧派人回去汇报,并估计长白山离这儿有一百多里。武默纳一行也在第二天迅速赶来。萨布素又伐树开路继续前进,走了一天。第三天早晨,云雾缭绕,看不清道路,这时听到六七声仙鹤呜叫,萨布素一行顺着声音走过去,看到一行行鹿蹄印,顺着鹿蹄印走到山下,跪下来诵读皇帝敕书,云雾便立刻消去,看到有一条在半山腰开的路,像个平台。环绕着五座高峰,南面的山峰稍微矮,正像是出山的门。山水向左流的是松花江,向右流的是大小诺因河,中间有一大湖不流动,宽三十多里,从湖边登上山走五十多丈,树木苍翠,黄花璀璨,山顶都是积雪,原来所看到的片片白光就是这个啊。萨布素说:“这个地方人迹罕至,不能久留。”赶紧就地进行了叩拜仪式就往回走。这时从山上摔下一群鹿来,一数有七个,再看看周围也正好有七个人。萨布素对武默纳说:“这就是山神赠给我们的礼物啊。”便叫人带着鹿离去。走了不到几十步,回头看,长白山又布满云雾。武默纳非常佩服萨布素见多识广。萨布素一行顺着诺因河走了十五天回到了吉林。八月二十一日,武默纳回到京城,向皇帝汇报了这次祭祀活动。九月,康熙帝下旨日:“长白山发祥重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永著祀典,以昭国家茂膺神贝兄之章,著礼部会同内阁详议以闻。”当年十一月,礼部等衙门遵旨议复:“长白山系本朝发祥之地,祀典宜崇,但民舍辽远,不便建庙,请封为长白山之神。初次往封,遣大臣诣山择地设帐幄立碑致祭,其每年春秋二祭,道远路泞或雨水阻隔,应交宁古塔官员,在乌喇地方望祭。凡遇恩诏差京官往祭者,亦如之。”

  第二年正月,康熙帝遣内大臣觉罗武默纳敕封长白山之神,“祀典如五岳”。最初祭祀地点在吉林城西南九里温德亨山,后来改于吉林城外。每年春秋仲月初旬,由宁古塔将军主祭,盛京礼部遣官读祝文赞礼。从此以后,长白山祭祀列为清朝重要封禅制度之一,成为永久性制度。

  大概听了武默纳汇报,康熙帝对萨布素这次探路表现出来的才干留下深刻印象。康熙十七年(年)八月,清廷任命萨布素为宁古塔副都统。这一升迁使萨布素跻身封疆大吏之列。此时萨布素的顶头上司是宁古塔将军,时任将军巴海是宁古塔赫赫有名的昂邦章京沙尔虎达的儿子,而且巴海也像他父亲一样英勇善战,又年轻有为。出身低微的萨布素的仕途到此应该是最高境界了。但老天偏偏眷顾他,给了他再次升迁的机会。

文章来源:清代戍边将军(黑龙江卷)《萨布素传》作者:特尔巴衣尔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北京权威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nzi.com/wadwh/1061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