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友们的心中,也经常会有一种郁闷。明明隔壁的老李比我还能吃、比我还胖、比我懒多了,怎么我得了糖尿病,他没有?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看看什么人群更容易罹患糖尿病。
糖尿病高危人群:成人(年龄18岁)糖尿病高危人群:
源自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
(1)年龄≥40岁(2)有糖调节受损史[解释:即糖尿病前期;包含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3)超重:体重指数BMI)≥24kg/m2
肥胖:BMI≥28kg/m2
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
(4)静坐生活方式(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父母](6)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7)高血压[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8)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0.91mmol/L(≤35mg/dl)
或甘油三酯≥2.22mmol/L(≥mg/dl)]
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比如冠心病、脑梗塞、脑出血等](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这是类固醇激素引起的糖尿病](11)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患者表现为月经稀少体毛增多不孕等](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这些药物会诱发糖尿病发生]儿童和青少年中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超重或肥胖+下列任何一个危险因素者
(1)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2)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3)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史或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儿童超重(BMI相应年龄值、性别的第85百分位)
儿童肥胖(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95百分位)
警示:孩子啊,最好不要胖!
糖尿病筛查:
对于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查。
糖尿病筛查方法:
空腹血糖检查是简单易行的筛查方法,但有漏诊的可能性。
条件允许时,应尽可能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血糖和饮糖水后2小时血糖)进行检查。
温馨提示:患了糖尿病不要怕,请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确诊治疗。医院由我市内分泌、糖尿病专家沈绚梅院长带领的西医医院糖尿病专家庞国明教授带领的中医专家团队强强联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3C强化治疗”等疗法,使早期糖尿病人病情得到逆转或达到长期临床缓解。
庞国明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医院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验方整理研究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糖尿病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糖尿病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专科专病建设工作委员会会长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委员会委员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中医糖尿病专科协作组副组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协作组组长沈绚梅主任医师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河南省医学会内分泌暨糖尿病分会常务委员周口市医学会内分泌暨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周口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周口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脑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更年期综合症、内分泌性月经不调或不孕症、肥胖症、骨质疏松症等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诊治。坐诊时间:每周二、四全天联系
医院医院,医保、新农合定点单位;规模大,实力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专业规范治疗糖尿病,疗效好,费用低,是老百姓看得起、看医院。
我院将竭诚为广大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健康-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