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是福”是传统观念中家长对小朋友的期盼与祝福。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不合理的进食习惯,不健康的营养结构却危害着儿童及青少年的健康,引起超重及肥胖,并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调查显示年我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为23.4%,城市高于乡村,男生高于女生,预测年将达32.7%。肥胖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儿童及青少年肥胖问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共同重视。儿童肥胖会导致哪些危害?肥胖引起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骨骼及心理问题等,影响着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不利于其远期发展,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经济负担。心血管疾病风险超重肥胖儿童及青少年的高血压风险较高,且其危险程度随肥胖程度的增高而上升。此外血脂异常也常发生,主要表现为血清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浓度升高、甘油三酯浓度升高和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浓度降低,长此以往,还可能引起心脏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并增加成年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不同体重状态儿童的高血压患病率(%)(来源:中国儿童肥胖报告)内分泌系统危害肥胖儿童常伴有亚临床胰岛素抵抗(相当于糖尿病前期),易出现皮肤褶皱处的色素沉着(黑棘皮症),且儿童时期的严重肥胖会增加青少年和成年早期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肥胖的青春期女孩更易出现雄激素过多症和早发性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青少年易出现性早熟、身高与骨龄加速增长,影响其长期发展。消化系统危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消化系统最常见并发症,肥胖儿童的腹部超声检查中易出现脂肪肝,生化检验可能伴有转氨酶的增高。多数肥胖儿童的营养元素也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常见维生素D的不足。心理问题因超重肥胖带来外观的改变,时常影响着小朋友的情绪。研究发现,肥胖儿童及青少年其心理更为敏感自卑,易患抑郁、焦虑,有时会影响进食模式,出现暴饮暴食或进食障碍,形成恶性循环。如何判断小朋友是否超重肥胖?1.超重与肥胖的定义肥胖是指一定程度的明显超重与脂肪层过厚,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临床上我们常使用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ratio,WHtR)来评价儿童肥胖及肥胖类型。体重指数(BMI)指南建议年龄≥2岁的儿童使用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来诊断。BMI=体重(kg)/身高2(m2)。对于2-18岁儿童及青少年可以用简便方式来判断是否超重或肥胖:国家卫生行业标准WS/T—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腰围腰围的测量是判断儿童青少年是否存在中心型肥胖的方式。可采取将带尺经脐上0.5至1厘米处水平绕一周,肥胖者选腰部最粗处水平绕一周以测腰围。腰围以《7岁~18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筛查界值》(WS/T)作为中心型肥胖筛查依据;6~17岁男生和6~9岁女生腰围身高比大于0.48,10~17岁女生腰围身高比大于0.46建议判定为中心型肥胖。2.怎样判断小朋友是否有患高血压风险?判断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常采取: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同性别、同年龄、同身高百分位人群P90血压,且<P95血压。血压偏高: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同性别、同年龄、同身高百分位人群P95血压。如过小朋友某次检测血压等于或大于血压偏高界值点(P95),需在非同日进行3次及以上测量,且每次检测血压均≥血压偏高界值点(P95),测量时间间隔不少于1周~2周,持续增高者确定为高血压。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的界定可采取以下简易公式大致测定:如何科学减重?当小朋友存在超重及肥胖问题,我们需要通过运动、饮食等多种方式科学减重。1.科学合理膳食据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年版),建议采取以下原则合理饮食。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年版)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应保证平衡膳食,达到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及比例适宜。日常膳食做到食物多样,每天的食物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禽畜鱼蛋奶类和大豆坚果类;达到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食物;控制食物摄入总量;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杂豆在膳食中的比重;保证蛋白质摄入,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食物,如鱼、禽、蛋、瘦肉、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肥胖儿童青少年应控制膳食总能量摄入,做到吃饭八分饱。尽量选择天然、新鲜食材,提高鱼类、蔬菜、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量,保证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摄入量;必要时补充复合营养素补充剂。控制精白米面的摄入,增加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全谷物和杂豆摄入。减少高油、高盐和高糖及能量密度较高的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甜点、含糖饮料、糖果等。在减重过程中,建议膳食能量应在正常体重儿童青少年需要量的基础上减少20%左右。同时,膳食结构应有利于减轻饥饿感、增加饱腹感,适当增加微量营养素密度较高的食物。2.规律运动除了合理膳食之外,坚持规律而持续的运动对减重也必不可少。①运动方式建议采取一些容易坚持的又能增加能量消耗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爬楼梯、跳绳、游泳、骑自行车等。②运动强度推荐以中等强度运动为主。可佩戴手环监测心率,有氧运动时心率在~次/分钟左右,随着适应能力的提高,而改变强度。注意,在运动开始前需要做充分的热身活动,并避免过程中受伤。③运动时间推荐每日运动40-60分钟,一日内的运动时间可以累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周约开展5天及以上运动,以达控制体重的作用。3.保证充足睡眠和良好心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dnzi.com/wacs/18036.html